唐·李翱2
翱為兒童時,聞山游者說峽山寺,難為儔遠地3,嘗以為無因能來。及茲獲游4,周歷五峰5,然后知峽山之名6,有以然也7。
于靈鷲寺時,述諸山居之所長,而未言其所不足8。如虎丘之劍池不流9;天竺之石橋下無泉;臺山之力不副天奇10;靈鷲擁前山11,不可視遠。峽山亦少平地,泉出山,無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難也。況交友擇人而欲責全耶12! 去其所闕13,用其所長,則大小之材無遺,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難矣。
1峽山:在廣東省清遠縣南。2 李翱(772-841):字習之,唐代文學家,有《李文公集》。3為儔(chou):結伴。4茲:此次。5周歷:遍游。五峰:指作者此次南行所游的五座名山——蘇州虎丘山、杭州天竺山、江西大庾嶺、廣東靈鷲山、峽山。6名:著名、有名。7有以然:意為有它的道理。8“于靈鷲”三句:作者在靈鷲山有《題靈鷲山》一文,歷述各山景色之優而未述及其不足之處。9不流:指無水。10“臺山”句:臺山即大庾嶺。此句意為臺山的奇險還不符合天然奇觀的標準。11“靈鷲”句:意為靈鷲山前面有高山。12責全:要求全面。13闕:缺,指短處。
【析點】 李翱是韓愈弟子,其文學主張與韓愈相近,提倡文以明道,反對空洞無物,這在本文得到體現。作者由名山之不足聯想到交友擇人不能求全責備,并進而提出用人治國要取長去短則天下不難治平,這樣本文就突破了一般題記文章就事論事為寫景而寫景的局限,在內容上具有了一定深度,頗能發人深省。
文貴曲折。本文沒有直接切入主題,而是開頭寫峽山寺聲名遠播,從小就曾耳聞,這次游歷所見覺得峽山果然名不虛傳;按一般寫法,接下去應該具體描寫峽山寺之可愛處,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峽山及另外四座名山的不足,并得出“物之全能,難也”的結論。繼而作者由物及人,由自然及世事,說明交友擇人不能求全責備;至此文章又一轉折,指出只要用人所長去其所短則天下不難治平。結構上的曲折起伏既給人一種層次感,也使讀者有回味的余地,避免了一覽無余的單調乏味,且使讀者于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服膺于作者的觀點
上一篇:《題孤山夜月圖》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題曾無逸百帆圖》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