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這首小詩寫所居之處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退隱期間恬靜的生活和閑適的心境。金陵即南京;即事意謂眼前所見的事物,古人常用以為詩題。
就全詩來看,詩人是從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來寫的,由遠及近,直到走進自家庭院之內。
首句寫隔水望見茅屋。屋子建在水邊,柴門半開半閉,說明環境非常優美和靜謐。
第二句寫由小橋進入居處。沿水有路,詩人由路上轉入小橋,則小橋便好像是水邊那條道路的岔道,故云“分路”。穿過小橋,走近屋前,只見滿地青苔,這又說明主人愛靜,很少賓客來往,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主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第三句寫水邊柳樹。由于這些柳樹都生長在水和屋之間(亦即屋前、水后),從院內或屋里望去,它們垂下枝頭,伸向水面,仿佛是許許多多美女,背對著屋子的主人,正在顧影自憐呢。
第四句寫屋后梅花飄香。梅花的香氣本來是被風吹送過來的,現在梅成為主語,同上句一樣,都是用的擬人化手法。并,都。并是梅,說明屋后傳來的都是梅花的香氣,再一次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
上一篇:王安石《出郊》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舜民《村居》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