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董以寧
黃河經(jīng)北徙, 千里背淮流。
遠樹煙中暝, 荒城天際浮。
人歸二三月, 南去一孤舟。
何處王孫釣? 傷心古渡頭。
〔王孫〕古代貴族子弟的通稱,這里指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淮陰)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漂母稱韓信為王孫,相當于稱公子,是一種尊稱。
董以寧是江蘇武進人,這首詩寫他渡淮河南歸時的所見所感。
黃河下游古時經(jīng)常決口,造成洪水泛濫,河道也因此遷徙不定,歷史上較大改道達二十六次之多。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從河南省蘭考縣北銅瓦廂向東,經(jīng)江蘇省徐州、淮陰等市縣,奪淮河直達黃海。后來到明、清之時,黃河又在銅瓦廂缺口,向北奪大清河至山東省利津縣直達渤海。詩人一進入淮河,就目睹了這種變化:“黃河經(jīng)北徙,千里背淮流。”原來奪淮河入海的黃河已經(jīng)遷徙了,千里滔滔地背向著淮河向北奔流。這是當時地理上的一個很大變化,是詩人首先關(guān)注的。
黃河雖然向北遷徙,但它經(jīng)過黃土高原所挾帶的大量泥沙曾經(jīng)淤積在淮河之中,對淮河流域的生產(chǎn)造成損失,給淮河兩岸人民帶來災(zāi)難。“遠樹煙中暝,荒城天際浮。”詩人放眼遙望淮河,只見遠處的樹木遮蔽在煙靄之中,現(xiàn)出一種昏暗的樣子;兩岸的城市十分荒涼,好象在天邊飄浮。這就是當時的淮河與黃河分流后的情景,給人一種蕭條、灰暗的感覺。
詩人渡淮時是在農(nóng)歷二三月之際,節(jié)候已屬春天,本當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季節(jié)。但是,在詩人的筆下沒有見到這種美景。“人歸二三月,南去一孤舟。”他在這沒有春意的春天里,獨自乘著一艘小船,孤孤單單地沿著淮河向南歸去。坐在船上的詩人,心情是寂寞、惆悵的。
小船沿著淮河向南漂流,經(jīng)過淮陰城下。這時,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出生在這里的著名歷史人物韓信。韓信貧賤時曾在這座淮陰城下釣魚,餓得連飯都沒有吃,有一位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給他飯吃。后來,韓信當了大將,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功成名就,封為楚王。到了這里,詩人不禁發(fā)出感嘆:“何處王孫釣?傷心古渡頭!”當年垂釣的韓信現(xiàn)在在哪里呢? 現(xiàn)在只有這個古渡頭令人傷心悲痛! 為什么詩人見到這個古渡頭就傷心悲痛呢? 他是為才華出眾的韓信早年在受屈辱而傷心悲痛呢,還是為自己生不逢時、不能象韓信那樣遭遇明主而傷心悲痛呢? 詩人沒有明白說出,讀者可以自己去想象。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在前四句景物描寫中,已含而不露地寄寓著詩人深沉的感情。后四句直接抒情,詩人的感情逐漸明朗地展示出來,以淮陰懷古達到高潮,詩篇就在這抒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通過后面的抒情,讀者回過頭來看前面的景物描寫,便能體味出詩人這次渡淮旅程中的憂愁、寂寞、孤獨的感情,甚至可以體味出深藏在詩人心中的那種憂國憂民、生不逢時的悲憤。
上一篇:《渡漢江·唐·宋之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點絳唇 夜宿臨洺驛·清·陳維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