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浣溪沙》原文與賞析
王士禎
紅橋懷古
北郭清谿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西望雷塘何處是? 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紅橋在揚州城西北二里,橫跨瘦西湖。橋建于明崇禎年間,原為木板橋,飾以彩漆。綠楊盈堤,朱欄跨岸,襯著瘦西湖的清波,遠遠望去,宛似藍天的一抹彩虹,故又名虹橋。紅橋周圍都是蓮塘,柳色荷香,游船如織,曲檻雕楹,鱗次環繞,綿亙十余里,是揚州著名的游覽勝地。王士禎官揚州府司理時,常與名士游宴其間。逢3月3日,曾多次舉行過規模較大的紅橋修禊。康熙元年 (1662) 夏秋之交,王士禎與袁于令 (籜庵)、杜濬(茶村)、陳允衡 (伯璣) 等人泛舟紅橋,酒闌興極,援筆成此詞。
上片循游蹤寫來,依次展開紅橋風景圖。出城往北,只見山坡起伏,樹木蔥蘢,一條清澈的溪水,蜿蜒向西北方向流去。詞人《紅橋游記》:“出鎮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郁,清流映帶,人家多因水為園亭臺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所寫正是此景。既有溪水,自可行舟,泛舟向西北前行,便可達于紅橋勝地了。此亦如《紅橋游記》所云:“拏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于澗,又如麗人靚妝袨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到得紅橋,縱覽周圍十數里景物,只見暑氣消退,秋風漸生,故以一“秋”字總括之。回望來時方向,只見那綠楊掩映之中一座繁華城郭,便是春風十里的揚州了。詞人之所以于諸多景物中突出楊柳,其原因殆有二: 其一,李斗《揚州畫舫錄》云:“揚州宜楊,在堤上者更大,冬月插之,至春即活,三四年即長二三丈。……或五步一株,十步雙樹,三三兩兩,跂立園中。”觀揚州之景,如“長堤春柳”、“柳湖春泛”等等,多與楊柳有關,故突出楊柳,即是抓住了揚州景物的一個特征。其二,揚州種植楊柳的歷史,以隋煬帝時代最為著名。隋煬帝大業初 (605),開邗溝入江,旁筑御道,多種楊柳。后代詩人詠隋煬帝揚州遺事,常涉及楊柳。如羅隱《煬帝陵》:“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此處以楊柳之景結上片,便為下片抒情準備了一條引線,其妙處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下片承上而另辟一境。西望雷塘,那煊赫一時的隋煬帝,其陵墓如今何在呢? 早已湮沒無聞了。回想楊廣率兵渡江平陳之日,亦不無英雄氣概,可是曾幾何時,荒淫暴虐,國破身死,便長眠在這揚州雷塘之地,真個是“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羅隱《煬帝陵》)。這里,詞人感慨與羅隱相同,卻不似羅詩一般明言,只一問便咽住,令人玩味無窮。下一句不接寫煬帝,卻轉而寫城西北吳公臺下玉鉤斜所埋葬之隋宮人,香魂零落,縹緲難歸,使后人憑吊至此,不勝惆悵。此正如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所云:“空中蕩漾,最是詞家妙訣。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卻偏不入,而于其間傳神寫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動。”最后一句乃將宮人、煬帝一并綰合。那“千門萬戶,上下金碧”的迷樓,乃隋時數千宮女所居,卻是煬帝“役夫數萬,經歲而成” (韓偓《迷樓記》)。如今煬帝、宮女俱為塵土,而連天蔽日的迷樓也早已化為一片瓦礫,只剩下淡煙芳草,供后人憑吊,啟后人深思。王士禎論詩,提倡“神韻”,其小令亦以風韻見長。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王士禎詞“含蓄有味”,讀此詞可體會一二。朱孝臧《望江南》詠王士禎詞云:“消魂極,絕代阮亭詩。見說緣楊城郭畔,游人爭唱冶春詞。把筆盡凄迷。”足見此詞傳誦之盛。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鐘惺《浣花溪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