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樂府民歌《上山采蘼蕪》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椏V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p>
(據影印明翻宋陳玉父本《玉臺新詠》)
本篇始見于《玉臺新詠》,題為“古詩”,《藝文類聚》卷三十二《人部·閨情》錄此,亦稱“古詩”。《太平御覽》兩處引到此詩,稱名不同,卷九八三《香部·蘼蕪》引作“古詩”,卷五二一《宗親部·出婦》又引作“古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不收此詩。古人的詩歌選本一般也把它歸入古詩,不作樂府。但《太平御覽》的部分編者稱它為古樂府想必也有根據,且從體制風格上看,它與樂府相似,故不妨兩說并存。
《上山采蘼蕪》,通過棄婦和故夫偶然遭遇而作的一次短暫的對話,向人們重現了一場家庭婚變的過程及留在當事人心頭擺脫不掉的陰影。在夫權為綱的封建社會,男子休妻之事屢見不鮮,漢朝民諺中有“貴易交,富易妻”之說,唐朝也有“田舍子賸收十斛麥,尚欲更故婦”的記載,都證明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此詩讓喜新厭舊的男人對自己的行為作不無悔意的反思,顯然是在人物形象中融注了人生的經驗。它所提供的生活教訓更多于對休妻行為本身的指控。從而留給讀者更為深長的思索,這在當時同樣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前三句的主語和第四句的問話人是這位棄婦。她在途中遇見了自己過去的丈夫。她徑直相問:“你新娶的人怎樣?”這一問聲中包含著十分復雜的感情,有對新人能帶給故夫更多的幸福的懷疑和她對自己充分的自信,也有她對自己被遺棄的感傷和不平。
以下十二句都是故夫的答語。我們這樣的理解與今天通行的主要選注本稍有不同。流行的看法是把“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二句作為棄婦在故夫答語中間的插話,認為這樣讀作品才曲折有味。當然,作為一種理解未嘗沒有道理。然而從作品的敘事結構來說,像這樣在一個人的答話中突然插入另外一個人的簡短話語,顯得比較奇崛,也過于復雜,與漢樂府敘事詩中平實簡樸的敘述風格不甚諧合,在漢樂府中較為罕見。因此,我們認為還是把后面十二句詩看作故夫完整的回答比較妥當。
故夫對故婦的提問不是只作簡單的回答,而是把故婦和新婦作了一個比較,從而既清晰地介紹了新婦,又巧妙地夸贊了故婦。他先是說:新婦雖說還不錯,但不如故人好;她的容貌與你倒也差不多,手工卻不如你能干和靈巧。在封建社會,“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被稱為做婦女的“四德”,它們是衡量一個女子優劣的重要標準,其中德、言側重于人的氣質品德,容、功則指人的狀貌和干活能力。本詩略去德、言二項,只作容、功方面的比較,反映了下層百姓擇偶較重實際。新婦的手工既不如故婦出色,容貌又不比故婦美好,丈夫對再婚后的生活并不感到怎么滿意,他良心上對故婦懷有某種歉意。他在作了上面的比較之后,順便又追溯了一下當年的情景,“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币馑际钦f:現在看來,兩人優劣是比較明顯了,可是當年自己卻迎進了新婦,遣出了故婦。話語中帶有明顯的自悔成分。然后,他又重新接起前面的話頭,對新婦、故婦的手工和兩人的形象作了比較;新婦織的黃絹粗,而且速度慢;故婦織的白娟精,而且織的速度快;黃絹不如白絹,新人不如故人。這位丈夫的上述想法不是見到故婦以后心血來潮,突然產生,而是他在生活中經過反復比較得出的結論。帶著這種人生的憾恨過日子,他內心的失落和苦悶是可想而知了,而這正是生活對不知珍惜幸福的人的懲罰。
本詩由故婦和故夫相逢、相問、相答三部分組成,這種結構顯出漢樂府的敘述依時間順序平穩遞進的藝術特點。問、答的內容涉及兩人過去生活中的一次婚變帶有回憶的性質,又使時間往順序的方向延伸,整首詩把人物命運的過去和現在緊緊地連接了起來。這種構思使作品在擴大藝術容量的同時,又保持了篇章結構的簡潔和筆墨的經濟,顯然是比較巧妙的。
感情含蓄是本詩的另一個特點。表面上看,故婦和故夫只是在談論一場過去的婚姻,心境平靜,態度客觀,其實細味作品,不難感受到兩人心中的波瀾。“故婦”遇見故夫,“長跪”詢問“新人”的情況,這不正表明她對被棄之事的難以忘懷?故夫對故人和新人所作的比較,反映了他再婚后苦悶的心情和難言的心曲,他夸贊故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故婦感情的一種補償,也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自責。
此外,詩人又從“手爪不相如”中引出“織縑”、“織素”的不同,又從“縑”與“素”的差別引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前后連通,比喻生動,使本詩具有一種民歌的風味。
上一篇:散文·陳亮文《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辭賦·司馬相如賦《上林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