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 維常之花。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杰出詩篇,它是一個戍卒的哀怨歌唱,反映了統治者之間的連年爭戰給人民造成的苦難。詩中雖然也蘊含著戍卒的愛國熱忱和戰斗激情,但詩的著重點卻是表現戍卒對久離家園連年征戰的怨艾以及濃厚的思鄉情緒。
全詩共分六章。首章抒寫離家遠戍的原因。詩人以“興”法起筆,反映了戍卒歲暮思歸的心情,表現了主人公對征戰的怨苦和對入侵者的憤恨。詩人是多么想在家中安閑地跪坐著與親人共語談歡,但是這一切卻由于“獫狁之故”而化為泡影,使詩人不得不忍受“靡室靡家”的熬煎。
第二、三兩章與第一章內容大致相同。詩人在這里采用了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三句,句式相同,只是在第三字上略作更換,“薇”由“作”變“柔”再變為“剛”,點出了薇由萌芽、生長、成熟的自然過程,用以象征時間的推移,表明戍期已很長久,思歸的情緒越來越苦悶。“憂心”難以自抑,率直道出了“烈烈”心境。這三章里沒有血肉相搏的戰爭場面,只是反復地詠薇菜、說歸家,從字面上看很平常,甚至有重復之嫌,但細味之,卻有一種回腸蕩氣的力量充溢其中。“曰歸曰歸”刻骨銘心,但年復一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薇菜發芽、長葉、成熟,什么都有個結果,只有這戍守遙遙無期。默默地忍受中不免有些怨恨,“王事靡盬”四句,便顯現出對朝廷的不滿,但不是鋒芒直露,只是委婉地說它沒個盡頭。
前三章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描寫的,單從戍卒方面著筆寫征戍之苦。第四、五章則換了個角度,通過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寫戰事之緊張,來襯托戍卒之苦。“彼爾維何?維常之華”是起興,引出“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這里以興的手法,采用排句的形式,一問一答便由花的美麗寫到“君子之車”的華麗壯觀。然后由車及馬,寫馬的雄壯威武、步伐整齊,再寫車上“君子”的服飾。這兩章雖沒直寫士卒之苦,但“君子”車馬服飾之盛卻對士卒之苦起著襯托對比的作用。當然這里描寫軍容嚴整、裝備精良,字里行間,不無自豪,因為雖然是苦,但“小人”要和“君子”一道面對“獫狁孔棘”,共御外侮,共同奪取“一月三捷”,所以雖苦但不頹廢,保家衛國的堅強信念溢于言表。
第六章是戍卒在歸途中的所感所觸。這一章即景抒情,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化境。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抒發感情,“今”與“昔”是時間的對比,“往”與“來”是動作的對比,“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是景色的對比。“昔”“往”之時,楊柳依依溫情脈脈,一派明媚景色,故鄉、親人是多么讓人難割難舍;“今”“來”之日,霏霏雨雪暗天地,一片愁慘凄涼況味,兩相對比,更顯出今日之愁之凄之悲。戍卒經歷了艱苦戍守的熬頓,又饑又渴,躑躅歸途,能不“傷悲”。豈止是“傷悲”,還要外加上“莫知我哀”,此悲無人慰,此痛無人解,這“悲”便無以復加了,情感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清人方玉潤評此詩時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言可喻。”此評可謂切中要的。一詩之中,悲苦之情回環往復,諸般況味藏而實露,至末章以景言情,逐演為千古絕唱,令后人嘆為觀止。
上一篇:《踏莎行·宋·歐陽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陵曉發·清·姚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