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夏孫桐
殘葉下寒階,秋風震旅懷。話莼鱸、空自低回。莽莽神州兵氣亙,聽不得,澤鴻哀。
夕照澹金臺,消沉幾霸才。對霜天、尊酒悲來。叢菊漫淹詞客淚,偏多傍,戰場開。
悲秋傷春,人之常情。夏孫桐看到在秋風中“殘葉下寒階,悲秋思歸,并非無病呻吟,是由他特殊的經歷所決定。他是江蘇江陰人,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后,歷官湖州、寧波、杭州知府,民國初入清史館,長期他鄉作客。人,都在故鄉長大,故鄉的一切都給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晉人張翰就曾“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竟辭官歸里。作者似乎還下不了這個決心,所以“空自低回”,猶豫、徘徊,內心更加痛苦。
更使作者痛苦的是“莽莽神州兵氣亙”,遼闊的祖國大地戰爭延續不斷。作者生活的時代,戰亂綿延,使勞苦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作者面對這制造悲劇的現實,“聽不得,澤鴻哀”,對難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神州大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作者沒有直接回答,但從“夕照澹金臺,消沉幾霸才”看,他為其時的當政者不及燕昭王而表示惋惜。燕昭王即位于燕國危急存亡之秋,為振興燕國,首先解決人才問題。于是,筑黃金臺求賢,士人爭相趨燕。經長期辛勤治理,國家漸漸安定殷富。公元前二八四年,以樂毅為上將,聯合五國攻齊,直破臨淄,下七十余城,燕國一時躍居“霸主”地位。而今,“金臺”猶在,在夕陽余暉中金光暗淡;“霸才”雖有,而在國家危難中意志消沉。因此,他“對霜天、尊酒悲來”,霜天肅殺使人愁,舉杯澆愁愁更愁。他那悲酸的淚水灑遍了戰場旁邊的一叢叢黃菊。金燦燦的黃菊怎能成為血腥的戰場的點綴?
全詞借景抒情,抒寫其秋感秋懷。借“殘葉”、“秋風”、“霜天”、“叢菊”,抒寫其悲涼的秋懷,以及羈旅的哀愁;借“兵氣亙”、“澤鴻哀”,抒寫其厭戰情緒,以及對難民的同情。他希望當政者振作精神,富國強兵、救民水火,但面對現實,悲觀失望。結尾將“叢菊”和“戰場”聯系起來,用花香映照兵氣,用溫馨反襯冷酷,構思新穎,耐人尋味。
上一篇:《蘭陵 王柳·宋·周邦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歌子 旅思·宋·呂本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