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①
匈奴猶未滅②,魏絳復從戎③。
悵別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雁山橫代北⑥,狐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⑧。⊙【注釋】
①陳子昂:見《感遇》(其三十五)。
②“匈奴”句:漢代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以為家。”(司馬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此處借用此語。匈奴:泛指邊地入侵內地的少數民族。
③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曾向晉悼公建議聯合晉國附近的少數民族,認為“和戎有五利”。悼公聽從其言,便“使魏絳盟諸戎”,事見《左傳·襄公四年》。這里以魏大比魏絳,變“和戎”為“從戎”。
④三河:指河(黃河)東、河內、河南。《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即黃河中游平原地區。
⑤“言追”句:言:句首助詞。六郡: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漢書·趙充國傳》載趙充國為“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漢武帝時“從李貳師將軍擊匈奴,官至后將軍”。這一句用來勉勵魏大上追趙充國,為國立功。
⑥雁山:即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唐時為州,一稱代郡)西北。
⑦飛塞:即飛狐塞,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云中:郡名,即云州,州治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⑧“勿使”二句: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后漢書·竇憲傳》中記載,竇憲為車騎將軍的典故。竇憲曾大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詩本事】
魏大,生平不詳,因在兄弟中排行為老大,故稱魏大。
⊙【賞評】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征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此詩不同于一般送別詩的纏綿、悲凄,而是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并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
首聯“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讀來震撼人心。“匈奴猶未滅”暗用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緊接著詩人又活用典故,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寫出魏大從軍的御邊保國之舉。
頷聯“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微露惆悵之情。但緊接著筆鋒一轉,勉勵魏大要像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頸聯“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這是寫魏大從軍所往之地,乃想象之筆,非眼前所見之景。這一“橫”、一“接”,突出魏大這次從軍之地其地理位置之險要,同時也暗示了此行責任之重大。尾聯“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用的是東漢車騎將軍竇憲的典故。竇憲曾大破匈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用來勉勵魏大揚名塞外、立功戰場。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讀來如聞戰鼓,有氣壯山河之勢。
⊙【詩評選輯】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絳本和戎,今日“從戎”,此活用之法,一結雄渾。
上一篇:李 白《送賀賓客歸越》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高 適《邯鄲少年行》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