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截江奪主贊趙云》原文|譯文|賞析
昔年救主在當陽①,今日飛身向大江②。
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
【釋詞】
①當陽:縣名。屬荊州南郡。故城址在今湖北當陽東。
②大江:長江。
【賞析】
在劉備取西川之時,孫權聚集文武商議如何奪回荊州,最后采納了張昭的計謀。差心腹之將,帶領五百士兵,扮作商人,分坐五船,潛入荊州,下一封密書與孫夫人。只言吳國太病危,欲見親女。同時把阿斗一同帶回東吳。劉備平生只有一子,將其作為人質,再逼迫劉備用荊州來換取阿斗。此計騙得孫夫人帶阿斗離開荊州,乘大船行至江中。趙云得知消息,沿江追趕,終于把阿斗奪了過來。孫夫人獨自返回東吳,致使張昭之計落空。
這首詩頌揚了趙云又一次救主。當年,趙云大戰長坂坡,沖出重圍,救主歸親。“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孫夫人乘坐的船順流而下,不理睬趙云沿岸追趕。“趙云沿江趕到十余里,忽見江灘斜纜一只漁船在那里。趙云棄馬執槍,跳上漁船。”“望著夫人所坐的大船追趕。”東吳“軍士放箭,趙云以槍撥之,箭皆紛紛落水。離大船懸隔丈余,吳兵用槍亂刺。趙云棄槍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劍在手,分開槍搠,望吳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吳兵盡皆驚倒”。此詩贊佩趙云“英勇世無雙!”這一點并不錯,問題是沒有抓住最主要的特點。
趙云“截江救主”是一場特殊的斗爭。他面對的主要不是執戈持槍的將士,雖有吳兵箭射、槍搠,但比起當陽百萬雄師重圍阻擋,戰將拼殺,卻不可同日而語。趙云眼前是劉備的夫人,是主母,趙云不敢無禮,但孫夫人攜阿斗歸東吳,是孫、劉圍繞荊州之爭而發生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的繼續,對此趙云比任何人都清楚。當年東吳招親,是他跟隨劉備深入虎穴,與東吳明爭暗斗;當年劉備攜孫夫人返荊州,是他保護劉備,在刀槍攔阻下離開險境;如今孫夫人攜幼主不辭而別,雖是東吳設下的計謀,但趙云卻礙于孫夫人的身份,只能據理相爭。孫夫人怒斥他“何故無禮!”他以“何故不令軍師知會”相駁;孫夫人以“母親病在危篤,無暇報知”為由,趙云以“主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質問;當孫夫人又以“阿斗是吾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敷衍,趙云則一針見血地捅到要害:“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坂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孫夫人被趙云說到痛處,無言可答,惱羞成怒:“量汝只是帳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趙云也不甘示弱,話中有硬:“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孫夫人愈是拿出主母的架子,大罵趙云“必有反意”。趙云愈是義正詞嚴:“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小主人去。”這場舌辯僅憑當陽勇武是不夠的,而要憑著以柔克剛的大將風度和外交斗爭的高度素養,這才是趙云“截江救主”顯示出的才略和斗爭藝術。這首詩沒有凝縮出這一特點,顯然又是一首平庸之作。
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針對所用版本中的詩“俚鄙可笑”現象,盡行刪去,很有藝術見地。為什么像“截江救主”這樣的平庸之作卻沒有刪削,毛宗崗透露了其藝術見解。他認為:“蓋阿斗為西川四十余年之帝,則取西川為劉氏大關目,奪阿斗亦劉氏大關目也。”這個關目同孫權把都城“遷秣陵,應王氣,為孫氏僭號之由”;曹操“稱魏公,加九錫,為曹氏僭號之本”,合為“三大關目,為此書半部中之眼”。由于“截江救主”在毛宗崗看來是全書敘事結構中的大關目,因而,便遮擋了毛宗崗對這首詩本身進行藝術鑒賞的眼光,不能不是一個遺憾。
上一篇:三國詩詞《截江奪主贊張飛》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方知后主是庸才》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