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露《黃鶴樓》原文與賞析
鄺露
漢陽芳樹古今情,逐客南浮雁北征。
天盡水連巴子國,月明人在武昌城。
白云依舊過全楚,黃鵠何年控太清。
日暮數峰青似染,九疑無恙隔湘英。
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武昌城黃鶴山 (一名蛇山) 西北黃鶴磯,下臨漢江,極目千里。樓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 (223),歷代屢圮屢建,至清光緒十年 (1884) 毀于火。明崇禎七年 (1634) 上元節,鄺露遇南海令黃熙出巡儀仗,酒醉不避惹禍,后棄家流亡。他先到廣西,繼而度桂嶺,入兩湖,泛洞庭,出九江,經江、浙而北上,歷時五載。本篇是經武昌登黃鶴樓時作。詩寫登樓所見及有關黃鶴樓的傳說,隱約地表現作者的客子窮愁。
首聯由眼前景物引出議論:“漢陽芳樹古今情,逐客南浮雁北征?!薄爸鹂汀保纲H謫的官宦?!把恪保髀萌恕删湔f,無論是古代或今天南渡的逐客,也無論是古代或今天北征的旅人,登上黃鶴樓,遠望漢陽一帶的花草樹木,都會引起同一的思想感情。“古今情”有“古今情同”之意。那么什么是“古今”之“情”呢?唐人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肮沤瘛敝扒椤敝傅恼谴揞椖欠N鄉關之思、羈旅之愁。鄺露雖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的所感,但他的鄉關之思、羈旅之愁不正是隱含在“古今情”三字之中么?
“天盡水連巴子國,月明人在武昌城?!卑妥訃艊9识荚诮袼拇ò涂h,此泛指蜀地。此聯承“漢陽芳樹”續寫登樓所見之景,并點明登樓時間。江水茫茫,遠接天邊的蜀地,詩人在明月之夜登樓,他在想什么呢? 或許茫茫的江水,引起他的羈旅窮愁; 朗照的明月,惹動他的客子離恨吧! 句中沒有言明,但首聯有“古今情”三字領起,再聯系作者的遭遇,則知兩句景語亦是情語; 雖不言愁,而愁自見。
接著一聯寫有關黃鶴樓的聯想:“白云依舊過全楚,黃鵠何年控太清。”“全楚”,謂楚地,漢陽、武昌屬古楚國之地?!包S鵠”,即黃鶴。“控太清”,從天空飛下來。詩人月夜登樓,無法擺脫古今逐客、征夫的鄉關之思、羈旅之愁,眼前的江水、花樹、明月,都惹動他無限的愁緒。于是,他想到與此地有關的神話傳說: 《寰宇記》:“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又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由此經過的傳說。千年楚地,白云依舊,乘黃鶴的仙人卻杳無蹤影。詩人多么想黃鶴從天而下,這樣他就可以乘黃鶴而羽化,超脫塵世的愁悶了。此聯由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化出,從側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月夜登樓之“情”?!耙琅f”、“何年”,上下呼應,突出他的無可奈何和無限悵惆的心境。
最后以寫景作結?!叭漳骸本鋵懙氖茄矍皩嵲谥啊M踅ā督晔怪寥曛荨吩姡骸叭漳簲捣迩嗨迫?,商人說是汝州山。”此襲用其句?!熬乓伞本鋵懴胂笾?。《述異記》:“九疑山隔湘江?!本浔敬??!熬乓伞?,山名?;蜃鳌熬裴凇薄!跋嬗ⅰ?,舜妃女英,即湘夫人,此代指湘江。九疑山和湘江俱在湖南,登黃鶴樓難望此山、此水。詩人離粵,自桂而湘,今又身在湖北,千里間關,艱苦備嘗,而前路茫茫,不知止于何方。兩句一寫眼前所見,一寫湖南所歷,既表現出他對兩地山水的熱愛,亦隱含“行行重行行”的感慨。
鄺露詩近體師法唐人。這首詩無論內容、意境、格調都深受崔顥《黃鶴樓》詩的影響。
上一篇:崔顥《黃鶴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楊基《黃鶴樓看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