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鮑照·對案不能食》鑒賞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擬行路難》是一個組詩,共十八首(一說十九首),是鮑照杰出的代表作。它是陸續寫成的,不是一時之作。它內容廣泛,涉及人生的種種憂患和艱難,發出了一個“才秀人微”(鐘嶸語)的詩人不平之鳴,感情悲憤,語氣慷慨;且句法錯綜變化,文情相應,確是鮑詩中的佳品。前人評鮑照詩歌是“發唱驚挺,操調危急,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這些特色,可在本組詩中明顯看出。
《擬行路難》的“擬”,猶“代”之意,也是說明這是一種“仿作”。《行路難》,本為漢代歌謠,是樂府的雜曲。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制作新辭,流行一時。但漢古辭和袁辭均已不存。鮑照這組歌詩,是借古樂府題而另鑄新辭的。
組詩篇幅較大,這里只能選讀幾首有代表性作品:其三、其六二首。前者是一首閨怨詩,是寫一個被損害婦女的愁怨;后者是寫作者退出仕途的憤慨,最能代表詩人的思想。因此,我們著重細讀這一首,給以詳講,其他一些略講即可。
* * * *
《對案不能食》是原著的第六首。這首詩總的內容,是寫詩人對自己被罷官退出仕途的激憤心情和當時推行的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具體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抒發詩人“罷官退仕”的無比激憤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在此先解說幾個值得注意的詞語:案,古人進食的小幾形狀如短腳的托盤。此指酒食。會,當,一作“能”。會幾時,即能有多少時間。蹀躞,即“躞蹀”,小步走路,意即小心謹慎。垂羽翼,比喻不得志垂頭喪氣的樣子,此有“低聲下氣”之意。棄置,拋棄。此指被朝廷罷了官。一作“棄檄”,即扔下公文不干了。弄清了這幾個詞語,這段文字的意思就可聯貫起來了,即:
詩人以“對案不食”和“拔劍擊柱”來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憤慨之情。他堅定表明,寧愿“棄置罷官去”,也不再“蹀躞垂翼”地去奉趨豪門世族。他認為,與其卑賤地在官場廝混,還不如回老家歇息。于是,詩歌寫了:
第二層:詩人以家庭天倫之樂為樂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這明白如話的四句詩,其意很清楚:詩人還家后與父母妻兒相聚,享受著天倫之樂。你看他是多么輕松愉快啊,這是真的嗎?在這里暫且不答,待讀完全詩之后再去探討。
第三層:反映詩人對門閥制度的不滿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是說,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凡是賢明的人,都會遭受貧賤之困,還用得著說,像我們這些孤寒正直的人呢!孤且直,即孤寒而又正直。這里的“孤”,是指族寒勢孤,即說自己出身寒門,不是高門貴族。
* * * *
讀完全詩,現在可以回頭去研究一下上邊提出的那個問題——詩人的心情是真的那樣輕松愉快嗎? 當然不會的。這只要通觀全詩就可以明白,詩人此時居家,并非“衣錦還鄉”,也不是陶潛的“逃祿歸家”,而是“罷官回家去”,其心情當然只有激憤和沉重,哪有什么愉快和輕快可言呢?詩首和詩尾所反映的那種強烈憤懣情緒,才是表達了詩人的真實心境。可是,詩歌卻偏偏夾進了這么幾句看似情調極不合宜的詩句,這又是什么意思呢?
這里,人們曾給出幾種不同的答案:
一種認為,這是詩人的“俗見”,說“家庭之樂,豈宦游可比”?“功名中人,懷抱爾爾”。這是清人沈德潛的說法。
一種認為,這是詩人“無可奈何之情”的表現(余冠英語);程千帆等人說,“本篇雖然描寫了還家的愉快,不過是自己(我)寬解的話”。
這里,不用多分析,就可說明沈說膚淺,程說深刻。沈德潛之所以批評鮑照寫天倫之樂是“俗見”,正是因為他受到詩歌假象之騙。殊不知詩人用的是“曲筆”:這里大寫其“歡樂”,是反襯“悲憤”的,是悲中之樂;用快筆寫“輕松”,實際是以“輕”顯“重”。這正如淪落煙花的良家女子那種在忍辱含憤生活中強顏歡笑一樣,是“無可奈何之情”,是很明顯的,這種“歡樂”,完全是一種自我解嘲式。而其實,這樣更能表達詩人對自己出身寒門而遭受的壓抑所產生的強烈憤懣。這就是運用“曲筆”所起的反襯的藝術效果。
* * * *
借此機會,順便談談關于詩文謀篇中的“曲直”問題。
常聽說,“凡做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袁枚語)。古人論詩文,總是崇曲忌直,講究“波瀾開闔”、“曲折多變”,反對平鋪直敘,往往要在賦詩作文中,視篇幅大小,而分別采取,或“大開大合”(如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等),或“尺水興波”(如抒情短詩等),切忌平庸、直露、生硬。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得好:“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用之長篇,比如黃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則短至絕句,亦未嘗無尺水興波之法。”因此,人們總是喜歡:峰回路轉的景色,因容易引起游興;抑揚婉轉的樂曲,因其能撥動心弦;曲折多變的戲劇,因它可以引人入勝,活躍思維;同樣的,對于詩文,也是“喜曲不喜直(平)”的,因為它直來直去,容易令人一覽而竟,疲心倦意。
那么,怎樣做到使詩文曲折多變呢?
第一、要善于文情反復,有直敘有轉折,一轉一境,變化無窮
對此,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說得既精到又形象。他說:
山窮水盡之處,偏宜突起波瀾,或先驚而后喜,或始疑而終信,或喜極、信極而反致驚疑,務使一折之中 “七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 具備,始為到底不懈之筆,愈遠愈大之才,所謂有團圓之趣者也。
( 《閑情偶記》 卷三)
這里,李漁說的雖是戲劇創作,但它的大體精神也適用于其他文體。前述劉熙載不是說過,即使是一首絕句,也未嘗不可“尺水興波”呀,何況長篇敘事呢!
第二、講究抑揚,使詩文搖曳多姿
按下為“抑”,颺起為“揚”,兩者是相反而又相成的。因為一上一下,一收一放,才會形成波瀾起伏之勢,使詩文有氣勢、有盼頭,光彩眩目。
于此,唐人李德裕在《文章論》中,用了很生動的比喻來闡釋這個道理。他說:
鼓氣以勢壯為美,勢不可以不息; 不息則流宕 (漫游) 而忘返。亦猶絲竹繁奏 (齊奏) 必有希聲 (突出之聲) 窈眇 (美妙),聽之者悅聞; 如川流迅激,必有洄伏逶迤,觀之者不厭。在賦詩屬文中,怎樣具體實踐這個“抑揚”之理呢?
這可以在《讀書作文譜》中認真找一找,或許可尋得一些竅門。此書作者清人唐彪就曾經說過:“凡文欲發揚,先以數語束抑,令其氣收斂,筆情屈曲,故謂之‘抑’。抑后隨以數語振發,乃謂之‘揚’。使文章有氣有勢,光焰逗人。此法文中用之較多,最為緊要。”詩文同理,這抑揚之理,頓挫之法,在我們賦詩時,當然也是用得著的。
第三、采用“反類尊題法”,讓詩文曲折多端
什么叫“反類尊題法”呢?這就是從相反的意思寫起,然后回到題旨上,兩相對照,相互映襯,使其情意倍加深沉。這一寫法同“抑揚法”有類似之處,但有區別,即:“反類尊題法”,則是用兩個事物相互襯托,互相拱顯,使人們在比較對照中,受到強烈感染。
此外,使詩文曲折多姿的筆法,還有很多,如伏筆、插筆、倒敘、借敘和渲染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所說,原是“寫作課”上的問題,我之所以在此捎帶地說一點“謀篇”方面的知識,是由于它對詩文分析和賞鑒有關,多知道了這方面的知識,就可提高自己鑒賞詩文的自覺性,將起舉一反三作用。
鮑照這首詩,就思想性來說,是最具社會意義的,但它卻是“五七言體”,是屬于“雜言體”樂府,并非純粹的“七言體”。大家知道,詩歌從五言到七言的發展,在古詩的體制上又是一個新階段。而鮑照在文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發展了七言古詩,為后世的七言詩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因此,我們還要讀讀他的完整的七言詩。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賈島·尋隱者不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