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李商隱《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在李商隱的詩集中,今存詠柳詩十九首。其中只有《柳枝》五首是為懷念一位名叫柳枝的少女而作,內容比較明確,其它十四首有的寫艷情,有的感身世,大都隱有所喻。然而在這些詩中,有沒有諷世之作呢?這就值得進一步研究了。
上面這一首絕句是很有名的。清人馮浩評為“入神之作”,“妙不可窮也”,評價甚高。而前人論其詩旨,大都以為乃自感身世之作。直至近年,如葉蔥奇、周振甫以及劉拜山、富壽蓀諸先生,皆主以柳自喻之說。蓋艷陽天氣,柳條在東風中吹拂于舞筵之上,自是春風得意之態。“乃一入清秋,而枝抱殘蟬,影低斜日,光景頓殊”(俞陛云先生《詩境淺說續編》)。把柳在春秋兩季先榮后悴的形象在一首短詩中作鮮明對比,當然容易引起讀者聯想,認為這是詩人自況之作。但我在十周歲時,先父玉如公即授以此詩。他卻認為此實作者諷刺世俗之作。柳以喻小人,得意時輕佻狂放,所謂“逐東風”、“拂舞筵”,正寫其向富貴顯達之家殷勤獻媚之狀?!皹酚未涸贰奔礃酚卧?,乃唐代貴族士女游春勝地,這一句也襯托了小人的趨炎附勢。及一入清秋,柳亦無異到了末日。在它身上,除了落照余光,只有寒蟬凄咽,其衰殘冷落是可想而知的。正如小人失勢,潦倒頹唐,只剩下一片凄涼蕭瑟。
我雖同意先父這一講法,但成年后歷覽前人舊評,竟未見有一人持此解者。只好存疑。惟李商隱借柳諷世,并非僅此一首。如五律《垂柳》云:“娉婷小院中,婀娜曲池東。朝珮皆垂地,仙衣盡帶風。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馮浩《箋注》:“此借喻朝貴之為新君所斥者,語意顯豁。”既然《垂柳》可用以諷世,那么這一首《柳》似亦不一定非解作自傷身世不可。后來讀宋人詩,發現被人視為素不能詩的古文大師曾鞏也有一首題為《詠柳》的七絕: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諷世之意既醒豁又尖銳,從構思立意上看,則曾詩顯然受李商隱的啟發。若以《垂柳》和《詠柳》二詩做為旁證,把這一首七絕理解為譏時刺俗之作,似乎更說得過去。至少兩存其說,我想還是可以的。
最后,想簡單解釋一下此詩中的兩個詞。一是“斷腸天”究應如何理解,二是“如何肯到”的“肯”該怎樣講?!皵嗄c”本是形容人的內心憂傷悲痛,與“銷魂”、“傷心”性質相類。但李白[菩薩蠻]“寒山一帶傷心碧”,杜甫《滕玉亭子》“清江錦石傷心麗”,“傷心”都指景色漂亮得使人心動,不一定有痛苦的意思。而“銷魂”既有黯然神傷之意,也有遇到了愉快的事高興、舒暢到極點的意思。然則這里的“斷腸”也不一定只指肝腸摧絕,也可以指春光美好得使人蕩氣回腸,怡然心醉。這本來也是前人舊說,只因近人說李商隱此詩,有把“斷腸”釋為本意者,故在此略加說明。這同《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差不多,“奈何天”是說良辰美景好得無以復加,使人無可奈何;并非百無聊賴之意。至于“肯”,本有“情愿”的意思;這里的“如何肯到清秋日”,是說柳實在不情愿秋天的到來,可是秋天終于到來了。如果從這種語氣來理解,那么講成諷刺詩就更順理成章了。
上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李商隱《嫦娥》
下一篇:詞典札記·說李清照[聲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