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淑·漁家傲》原文賞析
板扉小隱清溪曲,夜月羅浮花覆屋。木籠戛戛搖生谷。莊田熟,桔槔懸向茅檐宿。
青山一片芙蓉簇,林皋逸韻飄橫竹。遠浦輕帆低幾幅。濃睡足,笑看小婦雙鬟綠。
自北宋蘇軾以農村風物入詞之后,南宋辛棄疾、清代梁清標、賀雙卿等先后均有所作,但總的來說為數不多。在這為數不多的詞作中,徐小淑這首描寫江南水鄉的《漁家傲》可算得上是難得的佳作,故前人曾贊其“妝點農家,有林下風致” (《詞苑萃編》卷七) 。
這首詞的上、下片所寫的,就時間來說,各不相同,但景物描寫卻是互相呼應的。上片以農家小屋為中心,以夜間景物為主要描寫對象。這農家小屋座落在清澈彎曲的溪流邊,它在花木、竹林的掩映中只隱隱露出一扇簡陋的板門。月光映照,秋花覆屋,遠山朦朧,溪流波光閃閃,何等幽靜! 又何等優美! 羅浮,本為山名,在廣東省增城縣境內,風景秀麗,相傳羅山之西有浮山,為蓬萊之一山,浮海而至,與羅山相并,故名。此處當指夜月籠罩下之青山,縹緲如蓬萊仙境。在秋熟季節,農家主人正在連夜將剛剛收下來的稻谷加工成米。寧靜的夜晚那推谷的“戛戛”聲更顯得清晰可聞。木籠,即木礱,如磨形,為稻谷去殼之工具,須用手推之,故曰“搖生谷”。農夫不得不連夜加工生谷,可見等米下鍋之急,其困頓之狀可知; 日間收割,夜間猶不得休息,其勞苦之狀更可想見。作者寫這句詞原未必有此意,但讀者卻不可無此用心。下面 “莊田熟”,點明季節,再用“桔槔”句從屋內搖谷聲轉到寫屋外常用的生活器具。桔(jié潔)槔,又稱吊桿,系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用一橫木支于木柱上,一端用繩系水桶,一端系以重物,兩端上下運動以汲水。這句同時補寫了前面的“屋”系茅草所蓋;又詞中雖未直接出現“井”的字樣,但由桔槔可想象井即在茅檐近旁。安著木門的茅屋,曲折的清溪,屋旁的水井,高懸的桔槔,夜晚搖谷的戛戛聲,這是地道的江南農家風味。下片開頭仍圍繞農家小屋寫周圍環境。“青山一片”與前面的“羅浮”相應照,只是一為清晨目睹,一為夜間所見。雖然季節已進入秋天,但草木未凋,連綿的山巒仍然蔥綠如夏。芙蓉簇,指競相開放的繁茂的木芙蓉。此處的 “芙蓉”又與上片之“花”相應照,木芙蓉花色粉紅,高可丈余,故能扶疏覆屋。此句只寫眼前景,然愉悅之情自蘊含其中。至“林皋”句則將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結合起來,作者從溪岸的綠樹和連片的翠竹的相互映襯中領略到一種高情雅韻。中間著一“飄”字,顯得極為靈動,那朝霧在上空飄蕩,使人倍覺清新快適。“遠浦”句又與上片“清溪”相應照,此時朝霧漸開,作者沿著清溪流向把視線投向遠方,曲曲清溪終與江河會合,水天相接處,白帆點點,構成一幅幅美妙的畫圖。“低幾幅”的“低” ,正是“遠”所造成的視區感覺。寫景至此,遠近高低,幾已不遺纖毫,于是結句推出了欣賞農村風物的主人公——作者。“濃睡”者,詞人也。“濃睡足”三字劃分出景物的時間界限:上片所寫為睡前所見所聞,下片所寫為濃睡足后所見所感。最后,作者又不忘記回應農家小屋中的人物。清晨,板扉開啟,出來的是一位將黑發梳成雙鬟(環形的發髻)的年輕媳婦,那么也就可以想知,夜晚用木籠搖生谷的當然是這屋里的男主人了。如此寫來,于幽情逸韻之外,更增添了農家生活氣息。“笑看(kān堪 )”二字,則明顯地流露出作者對農家生活的濃烈興趣和喜愛之情。
作者擅長繪畫,她往往將繪畫的特點融入詞中,董斯張曾評其詞為“畫中詞,詞中畫”(見《詞苑萃編》卷七),這首詞尤富畫意。上片著力描畫月照下的農家,清幽、古樸,略帶朦朧的色彩;下片則青山、遠浦,互相印帶,芙蓉、綠樹,色彩斑爛,意境開闊,韻致清新,又別有一番情味。
清初蔣景祁在《刻瑤華集述》中評閨秀詞人時曾說:“閨中秀士唯蘇州范夫人徐媛、海陵陳夫人徐燦無閨閣氣。”這首詞正可謂凈洗鉛華,清雅秀逸。
上一篇:《劉敏中·清平樂》原文賞析
下一篇:《吳激·滿庭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