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惠洪·鷓鴣天》惠 洪
惠 洪
蜜燭花光清夜闌①。粉衣香翅繞團團②。人猶認假為真實,蛾豈將燈作火看③。方嘆息,為遮攔④。也知愛處實難拚⑤。忽然性命隨煙焰,始覺從前被眼瞞。
注釋 ①蜜燭:蠟燭。夜闌:夜將盡。②粉衣香翅:指飛蛾。③豈:難道不可以。④為遮攔:被遮蔽、被蒙蔽。⑤拚(pàn):舍棄、豁出去。
焚香高僧圖 齊白石 中國美術館藏
鑒賞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六)引惠洪本人的《冷齋夜話》:“余至瓊州,劉蒙叟方飲于張守之席,三鼓矣,遣急足來覓長短句,問欲敘何事,蒙叟視燭有蛾,撲之不去,曰:‘為賦此?!弊惴醋叱旨堅唬骸睘橹?,不然獲譴也?!嗫谑诶魰唬骸蹱T花光清夜闌(略)’,蒙叟醉笑首肯之?!被莺楸救擞谒位兆谡驮?1111)因受牽連被發配崖州(今海南),本詞當是作于惠洪抵達崖州之后,取意于席間飛蛾撲燭火的場景。
上闋首句點出了全詞的時空場景,描寫席間眼前,燭光搖曳,恍惚之間漸次殘夜清涼。以“花光”喻燭光,既形象又貼切。唐白居易寫“花光”名句“池色溶溶藍染水,花光焰焰火燒春”(《早春招張賓客》),將花光比作火燒之焰,可謂得“花光”之勢與色。李商隱“池光不定花光亂”(《當句有對》)可謂得“花光”搖曳之“亂”。唐歐陽彬“剪燭蠟煙香,促席花光顫”(《生查子》)之句已暗含本詞“蜜燭花光”的奇特比喻,以“顫”字傳神。方千里“燭彩花光明似晝”(《漁家傲》),則是巧合本詞表達燭光的明亮足以“清夜闌”的奇特構思,魏了翁“寶蠟燒春,花光縞夜”(《念奴嬌》)可謂兼得白居易形容花光燒春與惠洪歌吟燭光明夜之妙。上闋次句“粉衣香翅”兼用比喻與借代指飛蛾之形態,其手法鮮活而明快,“繞團團”則以平易口語化的語言描述飛蛾縈繞燭光,執著而不愿離去的情態。
上闋末二句“人猶認假為真實,蛾豈將燈作火看”,充滿人生智慧與佛家禪理,堪稱名句。自有生民以來,真實與虛假、真際與幻境的問題,總是糾纏和困擾著人們。本詞于此處所言,乃是指出人與飛蛾一般可悲與可憐,無法克服時空約束之悲哀。
下闋則具體展開對飛蛾執著撲火的感嘆與憐憫。身為僧人的惠洪,面對飛蛾的我執之念,欲為之“遮攔”,破除執著。然而,“也知愛處實難拚”,人生執著與追求,愛戀與占據,欲望與情欲,并非可以隨意放下,言說誠容易,可踐行幾人能做到? 下闋末二句寫作者感嘆生命逝去如風,臨死之時方知人生如夢如幻。全詞末句收尾頗有醍醐灌頂之妙,意義深遠而耐人品味,充滿智慧之光。
本詞作者惠洪雖為佛門之人,但其詞風婉約,情景之中頗有憐憫之意,隱隱之中亦流露出真性情。前人稱其為“浪子和尚”,然于本詞而言,似乎不盡如此。(張偉特)
鏈接 刺配之刑。合杖、黥、流和徒刑為一的刑罰,謂之刺配,又稱黥配。始于五代,宋初為赦貸死罪的代用刑,后適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再局限于赦貸死罪者,成為常刑。犯人被判罪后,杖脊,黥面,流放某指定地區服役,隸屬于軍籍。流放地點依地理遠近和環境好惡分數等: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西北廟島)、遠惡州軍、廣南州軍(今廣東、廣西、海南省)、三千里、二千里、一千里、五百里、鄰州、本州牢城、本城牢城。
佛教經典全藏刊刻之始——北宋《開寶藏》。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趙匡胤命張從信前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歷經十二年,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告成。大藏依《開元釋教錄》編次,以千字文編號,共計四百八十函,五千零四十八卷。因始刻于開寶時,后世遂稱《開寶藏》?!堕_寶藏》的刊刻是中國古代刻印佛教經典全藏之開端。靖康之變(1127),《開寶藏》經歷了一次浩劫,盡為金人掠去,因而《開寶藏》全藏久已無傳,現僅有殘卷存世,數量寥寥,尤為珍貴。
上一篇:《兩宋詞·黃庭堅·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徐俯·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