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忠《邊詞》唐山水詩鑒賞
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張仁愿任朔方軍總管,奏用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這首《邊詞》,大約就是他在朔方軍幕任職時寫的。
這首詩的藝術構思相當巧妙: 詩寫的是邊塞風景,所要表現的卻是詩人對唐都長安的懷念之情。首句,開門見山,點出地點是在“五原”,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春色遲”,是全詩眼目,也是貫穿全詩意象的一條線索。五原地處塞漠,北臨大磧,冬長夏短,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故而春色姍姍來遲。“舊來”即向來。著此二字,不但表明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皆然,而且表明詩人對此景象亦早有所聞。從詩句中,可以感觸得到詩人對邊塞荒寒的驚異和困惑,以及離別都城遠赴漠北的一縷淡淡的愁思。這一句領起全篇,次句便對春色之來遲作具體的描繪。春天,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翠綠的楊柳色。那布滿嫩葉的枝條,紛紛下垂如絲,迎風飄拂。古代的詩人們很善于在柳色中發現春意,捕捉春天的消息,妙攝早春之魂。賀知章的《詠柳》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楊巨源也有“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的佳句(《城東早春》)。然而,在這邊地五原,盡管已是二月,垂楊尚未舒葉,更未垂掛綠絲,一片蕭索、荒寒之景歷歷在目。詩人抓住“垂楊未掛絲”這個典型事物,非常形象而又簡括地表現出邊地春遲的特點,卻又令人想見內地桃紅柳綠、春光爛漫的景象。落筆在邊塞,反襯出內地,象外有象,景外見景。這是很巧妙的寫法。日本漢詩研究者說: “這兩句的精采處在于先點出焦急等待的事物,以喚起讀者的想象力。然后再予以否定。這種筆法更加切實地表現出盼望見到‘春色’和‘垂楊掛絲’的心情。”(見《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楊松濤譯。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賞析也頗為獨到、細致。
三、四兩句仍緊扣“春遲”寫邊地風物。詩人直接采用對比手法,與都城長安進行比照。他先假設一句,即使今日邊地冰河已開始解凍、融化,但在皇都長安,恐怕早已姹紫嫣紅開過,到了春暮百花凋謝之時了。兩相對比,詩人懷念長安之意自見。明人鐘惺《唐詩歸》評此詩“只敘景物,許多感情”,是精到的。
張敬忠親自參加過唐王朝與突厥在邊塞的戰斗,在張仁愿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對邊塞的風物有新鮮獨到的感受。這首詩寫五原的荒寒景象,雖淡淡幾筆,卻宛然在目。在孤寂的情調中又透露出邊地的寧靜和平、遼闊壯美。“河畔冰開”帶給人的是邊地春光畢竟要降臨的樂觀信念。全篇洋溢出初唐詩歌不可多見的質樸、開朗氣息。詩的結聯妙用了流水對,一意貫串,風調輕爽流暢。讀完全詩,我們好象見到這位儒將在戰斗間隙中漫步五原顧盼自如的神情,并且感觸到他既懷念長安又欣賞邊地風物的豐富的精神活動。應該說,這是初唐詩中描繪邊塞風光的佳作。
上一篇:秋瑾《赤壁懷古》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