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文《河水龍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河水南經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 “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 “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 “北登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 鼓若山騰, 浚波頹疊, 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本篇節選自《水經注》第四卷,主要記敘黃河流經龍門這一險要地段時雄偉壯觀的景象,是一篇獨立成章的寫景散文。
第一自然段,著重寫河水的地勢和孟門的來歷。又可以分作兩層。
一層寫風山。開頭一句,“河水南經北屈縣故城西”,點明河水的方位。河水直接通過這個地段的奔騰氣勢,“經”字而現其神。接著指出向西四十里有風山,簡潔地點明地點,開門見山。描繪說: “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蕭瑟”形容山風流動之狀和“習常不止”的呼號奮發之聲。“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結果這“習常不止”的風氣匯成了一股猛烈的沖勢,強大猛烈的暴起的旋風致使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略無”二字,極寫旋風威力之大。接著用“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說明形成“沖飄”之風的原因。“常不定”呼應“習常不止”,“眾風之門”照應“有穴如輪”。宋玉《風賦》有“空穴來風”句,說明風氣形成的條件是“穴”。“穴”為“眾風之門”,所以各種微、巨、緩、急之風在這里匯聚,便具猛烈摧毀之力。這一層,作者著力寫風山的風猛,意在襯托河水的兇猛。突出洶涌澎湃的水勢。河水依山而定位成勢,又因風而有湍急猛沖之狀。真是妙筆。
第二層寫孟門山。“風山西四十里”承接寫風山的上文,又由此而引出“河南孟門山”的下文,點明山的位置。“河南”即黃河南岸。孟門山綿亙于黃河兩岸,這里寫山在河水轉折地段的南岸,因此叫“河南孟門山”。為了寫孟門山的特點和歷史沿革情況,作者引經據典詳加描述。
先引《山海經》文句:“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說明山上山下物資豐富,到處是寶,從經濟地理的價值上說明它是座富饒的山。寫法上取其另一角度。次引《淮南子》文句,先說在“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的時候,因“河出孟門之上”,河床位置高于平地,造成洪水泛濫的嚴重局面。“大溢逆流”,河水從高于地面的孟門山上傾瀉而下。是勢如懸河、暴漲橫流的奔騰氣派;“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從河水的巨大沖擊神力上說明“洪水”名稱的由來。它使連綿起伏的丘陵被淹沒,崇高的土山被沖垮,展現了古代洪水泛濫時的驚心動魄的畫面,暗示洪水為“害”的情景。接著用“大禹疏通,謂之孟門”一句,既交代了孟門這一名稱的來歷,又突出了大禹治水,變水“害”為水利的歷史功績。這段引文,一方面敘寫了兩種沖擊力,一是自然的神力,一是人民改造自然的功力,“孟門”之名,不妨想象為人力戰勝神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從歷史沿革的角度記敘了這一段黃河之水的流動情況。筆法上采用因山敘水、又以水名山的交織寫法,富有變化之妙。次又引《穆天子傳》文句: “北登孟門九河之磴”,一“故”字緊銜上文“謂之孟門”,作為上文的補充,說明古代早有“孟門”之名。九河,按《尚書·禹貢》中有“九河既導”的說法,指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等故道九河。接著進行概括的解釋:“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這里交代了三種情況: 孟門山是龍門山上方的入水之口;它又是黃河的巨大的險要之地;它兼有孟門津的名稱。
三段引文,從不同角度寫孟門山的富饒,孟門山的歷史演變,孟門山的險要。既是考辨,又是敘寫,構成了全文的有機結合的整體。
第二自然段,寫龍門水深流急的景象。
第一句說明自從大禹鑿石門、疏河水以后,河水變寬變深的奇觀。龍門分跨黃河兩岸,形如門闕。《尚書·禹貢》有: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的記載。蔡傳引李復云:“韓城北有安國嶺(即龍門西山),禹鑿龍門,起于唐東受降城之東,自北而南,至此山盡,兩岸石壁峭立,大河盤束于山峽間,至此山開峰闊,豁然奔放,聲如萬雷。”大禹功勛卓著,“此石”正是歷史的見證。“河水漱廣,夾岸崇深”,具體描寫了河水。這是從平視、仰視、俯視三個觀察角度來描繪。“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進一步描狀了河水沖擊回蕩的奇麗景色。“傾崖”是說河水自高崖臨空傾瀉,飛流直下。“返捍”指河水回旋激蕩,撼動山巖。“巨石臨危”,描繪巨大的巖石倒掛的驚險勢態。“臨”,自上視下; “危”,因高而使人畏懼,用詞貼切形象。“若墜復倚”是比況語,進一步寫巨石臨危的奇險,像是要墜落而下,但因依靠著山崖仍懸掛的空際,多么動人心魄! 作者是在翹首仰觀,才寫出這樣清詞奇句,勾勒出這樣雄奇的畫面來。
接著,作者面對壯麗河山從肺腑發出贊嘆。作者善于在寫景中注意情與景的融合和感情的直接抒發,使寫景不是冷漠的客觀記錄和描述,而是使景物染上濃厚的主觀色彩,以使讀者能真正神游于自然美景之中。這里僅用“信哉”一詞肯定了古人“水非石鑿,而能入石”的哲理名言,贊美了河水的巨大沖擊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黃河之水,流淌沖擊,竟然會有滴水穿石的奇效,豈不令人驚嘆而引起深思。
然后,文從遐觀的角度描寫河水奔騰的驚人動態。先說“水流交沖,素氣云浮”,“交沖”極狀河道不平,交錯奔流,氣勢兇猛。河水因交流沖出,又形成“素氣云浮”的奇觀。“素氣”描狀白色的水氣在“交沖”之下而飄動;“云浮”比喻白色的水氣像浮云一樣流動,構成了一幅飄忽浮動的畫面。接著說“往來遙觀”的感受,“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霧露”之比,形象貼切。“霧”則飄忽,“露”則凝聚,觀之若霧,拂之沾衣,置身于“霧露”之中是確在蕩胸的感受。一個“窺”字更加生動地傳出遙觀者的神態,越往深處看,越感到驚心動魄,不看又想看,看了又不寒而栗,這一復雜多變的矛盾心理刻畫和神態描寫,不啻神來之筆。
此后,運筆描寫懸流,表現河水居高瀉下奔騰千里的雄姿。作者緊握水流快速的特點,動用比喻、夸張、擬人的方法,展示了更加精彩的畫面。“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崩浪”,以山喻水,“懸流”以水喻水,寫浪頭像山巖崩塌,如河流懸空,滾滾而下的駭人形狀。“萬尋”和“千丈”極言其高,夸張地寫出巨浪臨空瀉落的神姿。這里,在修辭上,“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既是對偶而形成整儷美,又是互文而形成錯綜美。“渾洪赑怒”是擬人寫法。“渾”言流水噴涌的聲音; “洪”指大水; “赑”,作“力”講,“赑怒”即發怒,噴涌的洪水像發怒似的。“鼓若山騰”是比喻句。“鼓”是動詞,振動激發,河浪驟興,勢如高山騰躍隆起。“浚波頹疊,迄于下口”,大的波濤一浪推一浪地向前傾倒,直瀉下口。在這一句的描寫中,作者處處扣緊“懸流”的快速特點,刻畫出激流奔騰向前的生動形象。“崩浪”、“懸流”寫河流自高瀉下; “赑怒”、“山騰”寫河流自下涌起; “頹疊”又寫河流不斷地翻滾。一下一上,又一上一下,奔流不息,充滿無限生命力,一條大河宛如龍騰虎躍般地活起來了。
最后,作者又借古人的描述表達了自己的不盡之意,再次突出河流湍急的快速特點。“方知”二字是說親聞目睹之后才深信前人所記的正確性。慎到寫的《慎子》中有這樣的記敘:“河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之不及。”作者沒有直接引用,而是略作改動加以轉述,卻更有音韻鏗鏘之妙。
這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也是承第一自然段的展開部分,前者寫了風山的風猛和孟門的水猛及其歷史演變,雖有引文加以敘寫,但沒有正面描繪,它為后者作了必要的鋪墊。后者側重寫龍門,抓住描寫對象的水深流急的特征,從不同角度生動而具體地刻畫山水的形象,表現出具有個性的山水風貌和神采,展示富有立體感的畫面。作者通過這樣精心安排,描繪出黃河流經孟門時的雄奇景象,抒發了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激情。
這篇散文堪稱寫景文的佳作。首先,作者善于抓住山水的個性特征,通過細致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刻畫最有特色、最能反映本質特征的自然美景。或用白描手法,使之傳出熠熠神采; 或加以渲染,使之仍不失自然之真,所謂“淡裝濃抹總相宜”;第二自然段中對急流的描寫,作者始終抓住“快速”這一本質特征,著眼于動態的變幻,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調動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段,從不同角度刻畫出各具差異的景物形象,顯示其神形兼備之美。其次,作者善于根據給《水經》作注這一特點,借助“引用”這一手段作為寫景的重要方法。這種“引用”不同于一般注文僅僅作為釋意的注腳;也不同于論說文作為一種理論的依據。它或使釋名有據,或使敘述詳備,或使考辨確鑿,尤其重要的是用以寫景作為寫景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第一自然段中有三處引文,或描述孟門的富饒,或敘寫孟門的演變,或說明孟門的位置。第二自然段中有兩處引文,有引述口傳的資料; 有運用《慎子》的說明,雖然變換了句式,卻比原文更有音樂的韻味。總之,作者引用各種資料,主要著眼于對景物的刻畫。凡經典文獻,口傳資料,民歌民謠,傳說故事,都能為寫景所用。再次,作者運用寫景語言也獨具鮮明特色。在用詞上,注意避奇僻,著意準確精當,富于形象性。如“此石”句中有“墜”、“倚”、“漱廣”而又“窺深悸魄”即傳神地勾畫遙觀者的驚懼神態。再如“崩”、“懸”、“赑怒”、“山騰”、“頹疊”等,也精練而又生動地描狀了急流翻滾的神速情態。在句式運用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也有五言、六言的偶句,使具有一定的駢儷特色。在駢散兼用的文章中構成了節奏整齊而又有參差錯落、抑揚頓挫的音樂美,自然流暢,搖曳多姿。
上一篇:柳宗元詩《江雪;漁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楊億詩《淚》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