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鑒賞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木尞,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捐科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本篇《湘夫人》,原與《湘君》結對。它們原是古代楚人對湘江水神的祭祀歌。它本與虞舜、二妃之事無涉,但自戰國之后,楚人就將舜妃之事附益于湘江水神身上,以舜為湘君,以二妃為湘夫人,以與世間人事契合。同時,又由“巫人”加工成質樸的歌詞。后又由屈原對原“素坯”進行潤色整理,進行再創作,譜成今傳的樂歌。《湘君》一篇,是湘水女神對男神的思慕之辭;而《湘夫人》一篇,則是男神對女神的深摯愛戀之情。這兩篇是一個整體,描述了古代配偶之神悲歡離合的故事。
* * * *
本書只選讀《湘夫人》一篇,可分三段,以下按段詳講——
第一段:交待湘君與湘夫人約會時令與地點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傳說她們(娥皇、女英)是三代時古帝唐堯的女兒,故稱為“帝子”。北渚,北面水中的小洲。眇眇(miǎo秒),望而不見,望眼欲穿之態。愁予,是“予愁”之倒文,即使我愁苦。這就是說,公主降臨到北面小島上,我望眼欲穿,卻望而不見,使我愁苦難言。接下,兩句是名句: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這是說,秋風微微吹拂,洞庭湖興起了波瀾,樹葉也隨風飄然而落。嫋嫋(niǎo鳥),微風吹動的樣子。以下兩句說:登上長著白薠的山坡,縱目遠眺,我與佳人有約會,做好各項準備,要在黃昏相見。白薠(fán煩),又名青薠,葉似沙草,生于陸上。騁望,放眼遠眺。佳,是佳人之省,指湘夫人。期,期約,約會。夕,黃昏。張,陳設布置。
這段的最后兩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萃,聚集。蘋,水草。罾(zēng增),用竹竿支架的魚網。何為,即為何。木上,即樹梢上。這是說,林中之鳥為何不在樹上而棲息在水草之中? 而魚網為何沒在水中而張于樹梢上?這里是用違反日常生活規則的錯亂現象,比喻佳人之失約。
第二段:描述湘君迎候湘夫人過程中的心態
先看前四句——
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茝(zhǐ止),同“芷”,即白芷,香草名。公子,即前言之帝子,指湘夫人。沅與澧,均為江水名,沅水,于湖南西部,自洞庭湖西流入湖內。澧(lǐ禮),即澧水,在湖南西北部,自洞庭湖北流入湖內。荒忽,即恍惚。潺湲(chánYuán禪元),水慢慢流淌的樣子。這是說,沅江有香芷,澧江有芳蘭,想念帝子的心情無法傾吐;抬頭遠眺渺渺一片,只見那江水潺潺流過。不見心中人,空有流水而已。
在第一段末尾表明久等佳人未至之后,在這一段繼續在迎候。首先,用山鳥聚于蘋,魚網張于樹的怪現象來表示湘君內心的惶惑。接著在這一節文字中,用“荒忽遠望,流水潺湲”來襯托湘君心境的孤寂。繼之,又在下邊這一大節文字,以動物在視覺上的錯亂來說明湘君內心的煩躁——先看這四句: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麋(mí迷),鹿這一種。體型較大,又叫“駝糜”。蛟,傳說中的一種無角的龍。潛于深淵,能發水。水裔,即水邊。江皋,江邊高地。澨(shì士),水涯。這四句的前二句說,麋鹿應在山林中為什么到庭院中來?蛟龍應在深淵,為什么卻困在水邊?這也如前邊所說那樣,是一種比喻。后二句說,早晨我馳馬于江邊高地,傍晚我又渡過西邊的水涯。說明湘君在到處尋找、追戀湘夫人的情景。
緊接著筆鋒一轉,情趣大變:極寫設想湘夫人到來后的濃烈情景。看這兩句: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這是說,佳人召喚了我,我要駕著馬車一同前往。騰駕,駕著馬車飛快奔馳。偕逝,同往。
以下均為設想中湘夫人來臨后生活的環境——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這是說,湘君要在綠水中筑造宮室,要用荷葉做它的房頂。葺(qì氣),修造、覆蓋。荷蓋,即荷葉。陸游詩《憑欄》:“露重傾荷蓋,風尖蹙芡盤。”下邊四句是講房子裝修狀況:用香草溪蓀編織起來裝飾屋內墻壁,以紫色斑紋的貝殼來砌飾中庭,以香椒和泥涂飾堂屋的墻壁;還用桂木作房子的正梁,木蘭作屋椽,辛夷木作門楣,香草白芷涂臥室之墻;還編織薜荔作為幔帳,將那蕙草制成的隔扇適當安放;又用白玉作為鎮席之器,分散布置山蘭,以播其芬芳。這是多么華貴而舒適的去處啊! 以下補釋幾個詞語:
蓀壁與紫壇——以香草溪蓀作宮內室墻,謂之“蓀壁”。紫壇,紫,指紫紋貝殼;壇,楚人稱中庭為“壇”,以貝殼裝飾中庭。
成堂——成,同“盛”,有涂飾之意。成堂,即粉飾堂屋。
桂棟蘭橑(liào遼)——桂木之正梁;蘭木之屋椽。橑,即屋椽。
楣與藥房——楣,門框上的橫木。藥房,藥,此是指可入藥之白芷。與泥拌和成漿,涂飾臥房之壁。楚方言稱白芷為“藥”。
罔、帷、擗、櫋、鎮、疏——罔,同“網”,此作動詞,編織。帷,帳幔。擗(pǐ匹),剖開、分析。櫋(mián棉),屋聯,俗稱隔扇。鎮,即“王真”,指壓席之物。疏,分布,指分散布置。
以上是說宮室的修筑和房內的裝飾與陳設狀況。下邊詩人再用四句寫屋宇四周上下: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這是說,再將白芷覆蓋在荷葉屋頂之上,又將杜衡圍繞房屋四周。而且匯集百種芳草栽滿庭院,又在廓屋及門前陳設花卉,讓芳香飄逸遠方。繚,繞也。杜衡,一作杜蘅,一種香草。實庭,充實庭院。建,設置,陳設。廡(wǔ五),堂屋四周的廊屋。
此段最后兩句: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九嶷,山名,位于湖南寧遠縣東南。相傳虞舜巡視四方,死于蒼梧,葬于九嶷。繽,紛紛,眾多的樣子;并迎,共同迎迓,此指迎接湘夫人。靈,指九嶷山上的眾神靈。如云,眾多貌。這是說,九嶷山上隨同湘君前來迎接湘夫人的眾神靈多如云霞,這里極寫了歡迎場面的熱烈與壯盛。
第三段:最后湘君還是沒見湘夫人來臨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袂,舊說都作衣袖解,不妥。此處“袂”應讀成“襼(yì藝)”。它是“袂”之或體字。《方言》:“複襦謂之筩襼,或作袂”。《玉篇》:“襼,袂也”。複襦,是有里有絮的短襖,是外衣。褋(dié迭),單衣,亦作“禪衣”,當為內衣。《說文》:“衣不重曰禪”。段注:“此與重衣曰複為對”。這里,正是“袂”與“褋”對舉成文。因此,釋袂為袖,不妥。古代女王愛以自己衣物贈所愛之人,以示親密,決不會贈以衣之袖。搴(qiān千),采,拔。杜若,一種香草。遠者,此指遠去了的湘夫人。驟得,數得,屢得。容與,悠閑自適的樣子。這六句大意是——
我一惱,把您贈給我的短襖投棄在江中,
又向澧水之繽拋下你給的單衣。
我轉想,又去江中洲上采了杜若,
決意將它贈給遠方的您,聊表心意。
如今歡會已失,不復重來,怨恨無益;
芳華易逝,盛年不再,還是逍遙自在度日吧,
讓我們耐心等待著良辰的再來!
因為湘君到最后,雖因久等不來而惱火,將信物投江以示決絕之意,但他對湘夫人戀慕之情,永遠也割舍不了的。于是,才有一邊拋物,一邊又采香草贈人的“矛盾行為”,表明湘君對未來還是抱有希望的。
上一篇:《先秦詩歌·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楚辭·屈原·九章·橘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