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雙調] 折桂令
倪瓚
擬張鳴善
草茫茫秦漢陵闕,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室堆案圖書,當窗松桂,滿地薇蕨。侯門深何須刺謁,白云間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
【鑒賞】 這首小令為擬張鳴善之作,張氏亦為元末曲令大家,存世作品不多,從僅存的作品看,也是笑傲江湖、摒棄俗務的失意文人。作品多譏評世事,吊古傷今,與倪瓚相比,更有積極的入世情懷。本曲所擬張氏原作今不存,不能比較起來賞析。
倪瓚此曲為懷古述志之作。倪瓚生當元末亂世,統治階級窮奢極欲,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元王朝已處于崩潰的邊緣。一個飽讀詩書、超然世外的文人,對朝代興亡、歷史發展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早在大的社會動蕩到來之前的危機四伏時期,他就敏感地預見到一場顛覆王朝的暴風驟雨將要來臨。他極時疏散家財,退隱江湖,縱情山水,寄意煙霞。雖則如此,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染的文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湮滅對世事的關懷、對歷史的思考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自命始皇帝,以期千秋萬代皇位永傳,然而只傳了一代便告終結。漢武帝雄圖霸略,氣吞山河,但是一度強盛的漢王朝也并沒有千秋萬代下來,他們墳墓上早已是野草茫茫,荒無人跡。自此而后,歷代興亡,便如同月亮的盈虛圓缺。王朝的陵替,社會的動蕩既是歷史發展的不易之理,那么腐朽的元王朝的覆滅也自是必然的結果,不值得去為它痛心疾首。與紛紜的世事相對的是那山人的一方凈土。山人是那種有學問有德行而不問世事的人,這里是作者自稱。山人的房子里堆滿了圖書,他終日以書畫自娛,讀書不為功名,勞累了便看看窗外的松桂和院子里叢生的野草,這種與世無爭、自甘淡泊的境界比起終日急急遑遑、小心謹慎地到處拜謁侯門的生活自是要清靜閑適得多。
這當然是作者對自己簡淡高潔志趣的一種表達。之所以如此,與現實生活有關。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都一個個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今的世事已混亂污穢不堪,社會和個人的前途都難逆料,言語間流露出一種歷史滄桑感及對現實的隱痛和不滿。
上一篇:周德清·[雙調]折桂令|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劉庭信·[雙調]折桂令·憶別|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