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惲
(南朝·梁)吳均
清晨發隴西①,日暮飛狐谷②。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③。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④。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年),南北朝時南朝梁詩人,字叔庠,梁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初任吳興太守柳惲主簿,為詩清拔有古氣,好事者學之,稱為“吳均體”。歷官建安王記室、國侍郎、秦朝請,因私撰《齊春秋》免官。后又奉詔撰《通史》,未成而卒。著有詩文集二十卷,其他著述一百五十余卷,已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及斷句一百四十七首。
【詞語簡注】
①發隴西:從隴西出發。隴西,古指六盤山以西地區,也可確指今六盤西麓的甘肅隴西縣。
②飛狐谷:即柳惲詩中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
③催軸:催指催促,軸指車軸。此為擬人化寫法,意指拂曉時分的關山催促著行人快快前行。
④參差(音cēn cī):指高低起伏。原陸:指高原和平地。
【內容簡析】
本詩是吳均對將赴邊地的好友柳惲贈詩的應答詩,相關情況見前述柳惲的《贈吳均詩》。
本詩一、二句是應柳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坂”而來,設想分手之后,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由隴山之西趕赴飛狐古關。這兩個地點相去遙遠,相距數千里,作者所寫朝發夕至,自是夸張之詞,意在形容柳惲行旅匆忙,路途艱險。三、四句及五、六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層嶺”,意指秋月照射在六盤山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昂L掃高木”,則指山地高寒,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皰摺弊窒碌脴O為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六盤山區秋天的蕭條氣氛。正因為是夜行,所以“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意為山中霧露侵濕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天色拂曉時分,關山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這里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寞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遙遠于此可見?!熬ビ沃钡茸詈笏木?,寫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感?!熬ァ眱删?,以設問的形式說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后說,今后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句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
本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凄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有力,如“寒風掃高木”中的“掃”字,“霧露夜侵衣”中的“侵”字等,開了后代詩中“字眼”的風氣,令讀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忙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
上一篇:(唐)王績《登隴坂二首》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胡皓《答徐四蕭關別醉后見投》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