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鑒賞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國殤》,是屈原《九歌》組詩中的第十篇,是一首獻給為國捐軀者的祭歌。楚與秦曾于今河南丹陽與今陜西藍田進行過兩次戰爭。楚國在此兩次交戰中,都失利了,將士傷亡巨大。《國殤》,當是以這些戰爭為素材的藝術作品。
國殤,指死于國事者。本篇祭歌,熱烈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與壯烈精神。
* * * *
對本篇,大家較熟,此擬分段略講——
第一段:記寫將士英勇作戰與壯烈犧牲
一、詮詞釋句
吳戈與犀甲——吳戈,即指吳國所產之戈,以鋒利名世。戈,古代青銅制的主要武器,橫刀、長柄,可以橫擊,盛行殷周、戰國時期。犀甲,犀牛皮制作的護身軍用鎧甲。
車錯轂與短兵接——車錯轂(gù古),是形容兩軍迫近混戰,車轂、車軸互相交錯。轂,原指車輪貫軸處。此泛指戰車之輪軸。短兵,指刀、劍一類短兵器。接,交接、交鋒。
旌蔽日與矢交墜——旌(jīng京),古代一種旗幟。旌蔽日,猶言敵軍密集如云遮蔽了天日,是說敵方勢力強大。矢交墜,是說敵我雙方對射,箭矢在雙方戰陣上交相墜落,表明戰斗激烈和戰局危急。
躐與驂、殪——躐(liè列),踐踏,此處有“闖入”之意。驂(cān參),古戰車獨轅,四馬駕車,夾轅兩馬叫“服”,服馬處側兩馬,稱“驂”。左驂,即左側的馬。殪(yì義),倒地而死。
霾、縶與援玉枹——霾,一本作“埋”,霾乃“薶”之借字;薶,又是埋的異體。此處“埋”作陷沒解。“埋兩輪”,是說野地泥濘,不遑擇路,致使車輪陷入泥淖中。縶(zhí直),捆、絆。援,拿起。玉枹(fú扶),以美玉鑲嵌的鼓槌。
天時墜與威靈怒——天時墜,猶言天地昏暗。威靈怒,即神靈亦震怒。
二、語譯全段
手執吳產利戈,身披犀皮堅甲;
敵我車輪交錯,短兵廝殺!
敵軍眾多,旌旗遮天蔽日;
流矢交墜如雨,將士仍向敵陣開拔!
敵人屢犯戰陣,直向我軍沖撞;
駕車驂馬死死傷傷,陰氣猛刮。
車輪深陷泥淖,四馬難于奮蹄;
掄起嵌玉鼓槌,擂鼓鳴聲軋軋。
天空昏暗,鬼神震怒;
死傷殆盡,忠骨棄野橫七豎八!
第二段:對為國捐軀者盛贊
一、詮詞釋句
出不入與往不反——出不入,指壯士出征,決心以死報國,不打算再進國門。“往不反”與“出不入”為互文見義。反,同“返”。
平原忽與路超遠——兩者是互文。忽,通“伆”(wěn吻),即伆邈,渺茫貌。超遠,遙遠。
挾秦弓與心不懲——挾秦弓,持著秦弓。秦弓是指古代秦地產的弓,最為強勁有力。此指按秦弓制式造的弓。“心不懲”,懲,戒懼、悔恨。“心不懲”,心里無悔無懼。
神以靈與魂魄毅——前者,指精神不死,英靈不泯。“以”作“為”解。后者,指死者靈魂,堅毅不屈。一本作“子魂魄”非是。王逸注本洪興祖補曰:“一云魂魄毅”。朱熹《楚辭集注》,也作“魂魄毅”。其他如《文選》和王鏊本、朱燮元本、黃省曾本等等均同(參見《楚辭校補》)。
二、語譯全段
壯士決心:
既已出征,不再進入國門;
奔赴沙場,不求再返故園。
舉目眺望:
伸向遠方,道路迢迢難終;
遼闊蒼涼,平野茫茫無垠。
壯士死后:
強勁秦弓,仍挾在臂;
鋒利長劍,隨身留存。
身首異處:
為社稷,威武不屈,至死不渝;
持氣節,永葆忠貞,無悔無怨。
軍儀軍威:
英勇將士,制敵武藝盡超強;
赫赫軍威,影響所及震乾坤。
最后贊曰:
魂魄堅毅,大志大勇,皆為鬼中雄杰;
以身報國,雖死猶榮,定能永揚國魂!
三、重點評議
《國殤》自戰國時問世,迄今已歷二千數百年之久,一直傳誦不衰,且有越歷越顯之勢。這是為什么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
我想,主要因由有二:
第一、詩篇本身藝術生命力綿長
本篇的寫法不同于《九歌》中其他篇章的神話、巫歌的演繹,而是用寫實方法而吟賦成篇的。作品中句句帶淚痕,字字凝深情,事事醒眼目,處處勾心魂。它真誠地表現了詩人代表大眾對英雄將士的壯嚴禮贊和深切哀悼。就是這種強大藝術力量震撼著人們的心魂,使讀者刻骨銘心,引吭高歌,欲罷不能。
第二,詩人的“尊國、重民”思想的高度發揚
在作品中,詩人把對國家、社稷之愛,置于至圣、至尊的高位;又將忠貞操守、捍衛祖國所發揚的自我犧牲精神,看成超越泰山之重。作者清楚地認為:衛國的基本力量,是浴血疆場的戰士,是將士們的誓死衛國而無悔無恨的大愛心懷,以及其忠勇堅毅、奮不顧身的大勇精神。這些,決不是那些只知祈禱鬼神、乞求上天賜福和企圖茍安的統治者所能做到的。因此,在詩中,作者將最高獎賞和最美贊辭,毫無保留地給予了具有這種崇高品德的戰士。
正如何其芳當年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中所說,雖然“他(屈原)的理想并不是直接代表當時的人民的利益的理想,他所愛的國家,也和我們今天的國家有著根本的不同。然而他對于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的熱愛,仍然可以引起我們的同情和尊敬。”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二、南北朝樂府民歌·樂府民歌(十四首)》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