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1。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2。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3。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4。
【釋】
1.漠漠:煙霧彌漫的樣子。謝朓《游東田》:“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碧:青綠色。
2.暝色:暮色。人:游子自指。
3.玉階:白石臺階,以其光潔細膩似玉,故徑稱之。空:徒然,白白地。佇立: 久久地站著。
4.亭:古時修設在路邊供人歇息的亭舍,各亭間距離不等,一般說五里一短亭, 十里一長亭。更:連接不斷。
【譯】
原野上的林木伸展在無垠的深秋,
彌漫的煙霧,如織似鉤,
寒山一帶,勾起客游他鄉人的
離憂。
暮色一步步地流入高樓,
有人在樓上,
正陷入深深的哀愁。
佇立在白玉石階上空自等候
——許久許久,
歸巢的鳥兒呵,卻一只又一只
——飛過云頭。
唉!哪里是我歸鄉的道路?
只見長亭接著短亭,
無止無休。
【評】
傳為李白的這兩首詞,據載曾題在鼎州滄水驛樓上(宋僧文瑩《湘山野錄》),是否確為李白所作,爭論莫一。但此詞產生較早,鄭振鐸先生即認為“其為初期詞中的杰作,則是無可致疑的”,而初期詞壇除玄宗外,尚無其他高手填詞,倒是李白曾醉酒填《清平樂》三章, 而此兩首, 蒼涼高峻,意境闊遠,非大手筆難達此藝境。故雖無真據,人們還是寧肯相信是李白之作,亦唯有李白,才堪當“百代詞曲之祖”之謂。
“平林漠漠”,為望遠懷舊之作,此題旨,為李白筆下之主旋律之一。
起句寫平林寒山景色:曠遠處的林間籠罩著飄曳漫浮的煙靄,一帶寒山點染著使人傷心的蒼碧。這景色是通過登樓者遠眺的目光遞次展開的。由平地之林而至漠漠的空間,空間中縱橫交織著漠漠靄靄的煙氣。目光漸移高遠,遠山延綿如帶,透出蕭瑟凄涼的蒼碧。此二句由低向高,由近及遠,漸次展開,境界闊大空靈。
次兩句如特寫鏡頭,人物切入畫面。“暝色”與“漠漠”之景呼應,“入”字具有動感,將時光的流駛拉成了慢鏡頭。凸現人物的主體感受。“高樓”點明位置,使景鮮明活現出來,“愁”字點醒主旨。兩句折到樓與人,道出愁字。
上片由景及人,漸次展示;下片由人回景,回歸復沓。
“空”字與下句歸飛急的宿鳥對應,人鳥對比,形成反差,引出“何處是歸程”的暗問。結句嘆息深婉,以景結情。“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標明路途的長亭短亭交替綿延,無盡無涯,那只是游子夢魂縈系的歸程吧!唉!
上一篇:蔡伸《蘇武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溫庭筠《菩薩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