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鵲橋仙 七夕》
鉤簾借月,染云為幌,花面玉枝交映。②涼生河漢一天秋,問此會、今宵孰勝。③ 銅壺尚滴,燭龍已駕,淚浥西風不盡。④明朝烏鵲到人間,試說向、青樓薄幸。⑤
【注釋】 ①七夕:古代神話傳說,每年七月七日夜,烏鵲造橋以渡織女與牛郎相會。②染云:即月光映照薄云,使之著上了色彩。③河漢:指天上的銀河。④銅壺:指古計時之刻漏。器以銅為之。注上清水,下面開一孔,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燭龍: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在西北無日之處,人面龍身。銜燭以照幽陰。這里用指黑夜已逝。⑤青樓薄幸:語本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青樓:指妓院。薄幸,猶說薄情。薄情與多情相對。一般為所歡之昵稱,也就是冤家,有恨之深正見其愛之深的意思。
【譯文】 鉤起簾櫳照進皎潔的月光,月染薄云似那如紗的幔帳。嫵媚如花的臉龐,姣小❚窕的身量。那美人和云月輝映出風韻綽約的模樣,天上的銀河是那么清朗,滿天如秋夜一樣清新涼爽。試問哪次相會能勝過今天晚上? 銅壺中的水滴聲還在清響,燭龍離去留下灰冷的幽光。唯有孤寂的淚水伴著西風訴著不盡的凄涼。假如有一天搭橋的烏鵲來到人間,我就向它訴說青樓人愛與恨交織著的悲傷。
【集評】 明·楊慎:“謝勉仲,名懋,號靜安居士。吳伯明稱其片言只字,戛玉鏘金,蘊籍風流,為世所貴云。其七夕《鵲橋仙》一詞入草堂選,即‘鉤簾借月,染云為幌’是也。”(《詞品》卷四)
【總案】 “七夕”是古老傳說中牛女雙星相會的佳期。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墨客借此來寫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構想那些被迫離別的有情男女重得相會的動入美景。可是,謝懋的這首《七夕》,立意不落俗套,不是寫七夕情人相會“柔情似水”的歡愛,而是寫詞中女主人翁在七夕良宵孤寂,凄涼的心境,可謂獨標一格。作者采用藝術比照技法,上片通過“借月”、“染云”、“花面玉枝”、“涼生河漢”的交相輝映,大筆勾勤出“今宵誰勝”的七夕美境。下片徒轉筆墨,抒寫女主人翁在這七夕美境中的孤寂、凄涼,和她無人訴說的悲痛,從而令人淚浥不盡。這首《七夕》于良辰美景中寫盡了女主人公的怨恨和惆悵,真可稱為奇絕之作。
上一篇:周密《高陽臺寄越中諸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