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駱賓王(生卒年不詳),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是初唐著名的文學(xué)家,屬“初唐四杰”之一。初為道士,唐高宗上元、儀鳳年間曾任武功、長安二縣主簿,后升侍御史,武后時得罪入獄,貶臨海(今浙江天臺)丞。駱賓王這時棄官而去,正逢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討武后,駱為府屬,為徐敬業(yè)作討武則天檄,傳布天下。徐敬業(yè)起兵失敗,駱賓王亦亡命不知所終,傳說曾于杭州西湖靈隱寺出家。
駱賓王任侍御史時武則天即位,數(shù)次上疏言事,因而獲罪入獄,但當朝囚禁他的罪名是以前為主簿時貪贓,可見是一種藉故報復(fù)。駱賓王在獄中耿耿不平,深感人世的道昏俗暗,痛惜自己無力匡正,但又有不能忍受的激憤,此境此情中聞秋蟬鳴叫,敬其清高,哀其飄零,寫了借蟬以自表自憐的詠蟬詩。詩前有長序,說自己在獄中聽到墻西古槐上, “每至夕照低陰”,秋蟬則凄切鳴叫,說不清是自己的心情不同于從前,還是蟬聲特別悲切,總是特別讓人感到共鳴。他這時以蟬為對象,用自己的心情與素志,對之加以感受、思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存在,因為它“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shù);應(yīng)節(jié)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貞。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于是詩人“情沿物應(yīng)”,寫下了同調(diào)相敬、同命相憐的詠蟬絕唱。這首詩前四句是寫自己在獄中聞蟬聲而悲嘆,后四句是以蟬喻自己:秋露濃重,有翅難飛往高遠;秋風時起,有響輕易被淹沒。這里寄寓的是憤世嫉俗的滿懷慷慨。人們從這種對當朝的絕望絕意中,多少已經(jīng)看到了后來討武檄文的蓄意開端。
這首詩把環(huán)境與心境、外物與自身同一地加以描寫,實現(xiàn)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審美的外在對象的人化,人的自身特點的對象化。本來秋風一動蟬先覺,不管有沒有人坐牢,有沒有人哀愁,它都是要叫的,并且叫聲屬于凄切之調(diào)。但蟬及其叫聲,對于人的審美活動來說是客體對象,其美感價值和社會意義,取決于審美主體的人,即詩中的“客”,而此景中的“客”,正是蟬的最好知音者。因為這是在一個涼秋初臨的季節(jié),作者又是被誣陷坐牢,想過去也不是沒有飲過“高秋之墜露”,吟過“喬樹之微風”,但今日卻是“哀弱羽之飄零”, “憫余聲之寂寞”,預(yù)想前途,仍感到自身象螳螂腳下的秋蟬, “怯危機之未安”。這時聽蟬鳴,怎能不引發(fā)人的特殊敏感?這正是“南冠客思侵”的深意所在。這樣的起聯(lián),把境與情、物與身,緊密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并引發(fā)起一個新的審美境界。
駱賓王寫蟬比喻自己,覺得自己雖然有蟬那樣的高潔、脫俗、候時、應(yīng)節(jié)、明視、保真、韻姿、清品,但畢竟還是蟬在樹上,己陷獄中,而且還是帶著未老先衰的白發(fā)愁坐秋牢,何況蟬鳴有自己知音相賞,而自己的白頭愁苦又有何慰藉呢?這時詩人用視聽感覺窺蟬,對此,他發(fā)現(xiàn)這里有極為令人恨慚的大不同!于是一反常筆的兩句好詩出現(xiàn)了:“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這時詩人的心里該有多少深藏之意要說給蟬,說給自己,說給那一切沒有回響的所見之物。蟬身披黑色的翅膀,象美女梳妝之“玄鬢”,在高樹上按自己的心意在感時吟唱,這對于駱賓王來說,好象是一種不堪忍受的刺激,因為人最容易發(fā)現(xiàn)和自身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對象物,而就蟬的“玄鬢”來說,與自己的“白頭”正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詩人從對立物的觀照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一個最令人傷情的存在,身陷異鄉(xiāng)牢獄,本來已是愁苦不堪,而在不堪愁苦的生活中竟至迅速地白頭老去,此時樹上的鳴蟬還特別用它的可以矜夸的“玄鬢”,來對應(yīng)我的“白頭”,這將會置牢中的白發(fā)愁囚于何種情地!駱賓王出于特有的情境,抖動詩才,對無情之物附麗濃烈的審美情意,寫得這樣生動感人,真不愧是唐代詩人之“杰”。
在詩中,當詩人把筆鋒由感蟬而轉(zhuǎn)入詠蟬后,在筆法變成了詠物與寓言的結(jié)合,詠物,有物的真切的特點,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是非蟬而無的特性;寓言,有詩人自己仕途際遇的含蓄寫照,完全是實際經(jīng)驗的詩化。詩人寫此詩是為了“貽諸知己”, “取代幽憂”,也就是昭告世人,向社會表達辯誣之心。但有人知音——象自己對于蟬那樣的知音和敬重嗎?至今這仍是沒有驗證的事情,因此,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不過是借說無人信蟬的高潔,來抒寫自己知音難遇的悲憤。深重的不平之憤,隱喻得如此之深,非有高度詩才難以做到。
上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樂府古辭中《傷歌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