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秋澗》言情贈友詩歌
秋澗九尺軀,雙腕最有力。
自稱草野臣,提刀能殺賊。
家破仇未報,亡命走江北。
黃金買紅袖,將身委聲色。
荒淫不得死,聊復弄筆墨。
歐虞及顏柳,生氣盈丈尺。
時賢慕絕技,他鄉且謀食。
懷中一片心,到老無人識。
仿佛繪畫中的一幅速寫,這首詩以簡練隨意的筆觸,漫不經心地勾勒了幾組線條,便浮出一個人物。這個人物讓人感到個性鮮明,卻又色彩不一; 令人敬佩,似又不無遺憾。也許還是不去窮究其底蘊更明智些,際遇特殊的人,其命運變化原本就是說不透的謎。但無論如何,作者對他筆下這位來往密切的鄰居兼朋友是十分理解并充滿同情的——這從詩的末句為其鳴不平的語氣中隱然可見。
全詩四句一組,自然地釐為四層。第一層寫體貌性格。身高九尺,腕力過人,分明是形容武士的語言。“草野臣” 言其未曾入仕,而前面冠以 “自稱”兩字,則顯出他不愿受官府羈紲,追求自由獨立的性格,有傲然骨氣透出。“提刀能殺賊”表現他保衛鄉梓,為民除害的正義感,又呼應開篇兩句。這第一組線條交錯出一個孔武仗義的草野豪俠形象。次層寫其落魄。“家破” 當來自 “殺賊”遭到的報復。只手雙拳,無法抗衡賊多勢眾,只好被迫 “亡命走江北”。家破親亡,孤身流落,生活既已失去希望,便不再珍惜生命的價值。“黃金買紅袖,將身委聲色”首先是社會惡勢力對他迫害的結果。就自身責任來說,他以縱情聲色來麻醉創傷的心魂,雖不必受到過苛的責備,但一個勇武的好漢,搖變為 “身委聲色” 的狎客,不能不說是本性的迷走而令人悲憾。以上四句又是一個在惡勢力和人性弱點交迫下的變異形象。三層寫其振作。“荒淫不得死”說明他是悲憤絕望之中才去縱情聲色,耗散生命,以求解脫痛苦的。在悲劇的命運中,人人都會有軟弱動搖的時候,而重要的是能夠戰勝人性的弱點,走向新生。“聊復弄筆墨”正寫出他自拔于污泥,將生命投注于書法事業的過程。雖然 “提刀”和 “弄筆”形式不同,但都是人主體力量的體現,因而,這實質上是復歸自我的過程。他于歐、虞、顏、柳書法前賢無所不學,結果 “生氣盈丈尺” 。作者以 “生氣”概括他的書法造詣,似乎不盡限于對其“筆墨”水平的夸贊,其中包含著看到好友重新喚回生命活力的欣喜和肯定。這里還關合了 “雙腕最有力”一句,須知,書法藝術講究 “腕”上功夫不亞于“提刀”,人的 “生氣”要通過腕力貫注到或丈或尺的紙上。這一層刻畫了他重新振作,在新的事業中復歸自我的形象。四層寫其悲哀。雖然練就一手堪稱“絕技” 的書法,受到 “時賢”們的羨慕,但家已破,仇未報,故里難歸,仍然只能 “謀食他鄉”,這是表層的悲哀; 而更可悲的是“懷中一片心,到老無人識”。“無人識”是不被人理解的意思。作者慨嘆別人對他的不理解,正強調自己的理解和同情。然而這 “一片心”究竟何指?作者隱而不露,于是我們便也“不識”。唯其如此,他們之間朋友與知音的關系才更突出。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勾畫人物,突出體現了作者的詩藝特征。全詩從語言到結構都以平易為本。但平易決非平庸,平中出奇,方為作手。汪秋澗的形象,從“雙腕” “提刀”的草野豪士,中經依紅偎翠的聲色落拓,最后到懸腕揮毫的筆墨文士,戲劇性的變化和跳躍無不體現了一個奇字。這奇中所包含的底蘊像謎一樣難以猜透,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但詩論家沈德潛似別具只眼,他評此詩說: “秋澗奇人,唯此奇筆足以傳之,末語終莫定為何等人,所以為妙”。“奇”可以留下回嚼的興趣和想象的空間,這大抵就是他所說的“妙”。
上一篇:《贈孟浩然》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踏莎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