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閏章
路回臨石岸,樹老出墻根。野水合諸澗,桃花成一村。
呼雞過籬柵,行酒命兒孫。去矣吾將隱,前峰恰對門。
施閏章是清代前期與宋琬齊名的詩人,尤其是他的五言近體,深受王士禛的贊賞,以為有“風人之致,其結構之妙,如天衣無縫。”(見《池北偶談》)并作摘句圖,以為學習式。詩人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山東學政遷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1667年)秋,廷議裁諸道,詩人也在被裁缺之列。次年春,詩人出溧水,東游吳越。此詩大約寫在“夜訪苔溪月,春茶顧渚山”(見《贈吳園次湖州》)的浙西地區。全詩通過路經“湖北山家”的所見所聞的描寫,抒發了歸隱之情。可以說,這是一篇詩體《桃花源記》。
“路回臨石岸,樹老出墻根。”首聯緊扣題目中的“過”字,寫詩人來到山村。上句寫路途奔波的情景。“回”是蜿蜒曲折之意,“臨”是指道路高臨湖岸。一“回”一“臨”,突出路途難行。下句寫見到的“山泉”,只見老樹橫柯,綠蔭罩舍,一派古樸、幽靜的環境。其中的“出”字,更逗人遐思,充滿詩情畫趣。開頭平易自然,敘述簡潔,對展開全詩,是個極好的導入。
“野水合諸澗,桃花成一村。”次聯是寫景。這是詩人進村時的縱目顧盼:遠景近色,一覽無余。上句寫的是遠景,只見山溝縱橫,山水在各溪澗奔流。“合”是匯合之意,用此一字,不僅使“野水”和“諸澗”聯成一體,境界非常開闊,而且化視覺為聽覺,我們仿佛可聽到淙淙的流水聲。下句寫的近景:只見桃花盛開,泛紅吐霞,整個山村都掩映在桃花林中,景色十分濃麗。“成”有掩映,籠罩之意,“一”當作整個、全部理解。上下兩句詩,短短十個字,上句作底色,下句為主景,遠近結合,濃淡各宜,有靜有動,構成一幅色彩斑斕、春意盎然的山村春色圖,給人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一聯寫得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
如果說第二聯寫的是山家的自然美,那末第三聯寫的就是山家的風俗美、人情美。“呼雞過籬柵,行酒命兒孫。”上句寫天晚了,農婦在呼雞歸舍;下句寫吃飯時,兒孫向老人敬酒。和平安寧的環境、幸福歡快的生活、淳樸古老的民風,由此可見一斑。這里,詩人沒有鋪張的描寫,也不用修辭的手段,只是直陳其事,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呼雞”“行酒”,似乎信乎拈來,毫不雕飾,卻對偶工整,情與境會,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一種人情美,樸素美。
詩人離開骯臟污濁的官場環境,擺脫互相傾軋的人際關系,在這遠離塵囂的偏僻山村看到如此優美寧靜的山村風光和幸福淳樸的山民生活,貶官的屈辱消除了,思緒伸展了,感情升華了。“去矣吾將隱,前峰恰對門。”最后一聯以抒情作結,明確地寫出自己歸隱的志趣和決心。上句可見詩人的思索過程和堅決態度,一個“矣”字可謂神態畢現;下句寫出山家的門正對著山峰,說明這里正是遠離塵囂的避世之地。借景言情,情在景外。
詩人曾言自己作詩如構屋作室,“瓴甓木石,一一須就平地筑起。”(見《漁洋詩話》)此詩緊扣一個“過”字,采用移步換形,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平實自然,承轉分明,章法嚴謹,層次井然。全詩寫的是眼前景,用的是口頭語,風格恬淡,感情醇厚,仿佛如高手撫琴林中,在柔指淡音中款款奏出自己的歸隱心曲。
上一篇:王維《辛夷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送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