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原文與賞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詩題名 《九日齊山登高》,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的重九節,又稱重陽節、茱萸節。《易》把“九”定為“陽數”,又是“極數”,根據古代陰陽五行學說,雙陽相重,故名重陽。屈原在 《遠游》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詩句,可知遠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已寢以成俗。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是這個傳統節日的習俗。據南朝梁吳均 《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 ‘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 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 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說明東漢時已有重陽登山以祈長壽、取吉避災的風俗。屈原在 《離騷》中提及飲菊之風:“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飧秋菊之落英。”另據 《晉書 ·孟嘉傳》記載,桓溫于九月九日登臨荊州龍山大會賓僚,孟嘉風吹落帽而不自覺,傳為千古佳話,“落帽臺”遺跡至今猶存。西晉周處 《風土記》對這些民俗均有敘述:“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歷代有關重陽節的題詠更是不絕如縷。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播在人口,孟浩然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名句( 《過故人莊》)。此詩中所說的齊山,地處安徽貴池縣,據 《四庫全書總目》: 齊山有十余峰,以其正相齊等,故曰齊山; 或曰: 唐刺史齊映有善政,嘗好游,因而得名。這首律詩寫于會昌五年(845),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是他與友人張祜于重陽節同游齊山時的登臨之作。張祜律絕擅場,尤工樂府與宮詞,頗負時名。曾被令狐楚表薦于朝,而為元稹所短沮,在杭州求白居易貢舉,解元為徐凝所奪,抑郁不平,遂絕意仕進,以布衣終其身。《唐摭言》、《云溪友議》對此均有記述。杜牧曾寫詩為其鳴不平:“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事見《唐才子傳》)。張祜來池州訪晤杜牧之前,先期馳書寄詩:“牛渚南來沙岸長,遠吟佳句望池陽。野人未必如毛遂,太守還須是孟嘗。”( 《江上旅泊呈杜員外》) 詩中以毛遂自況,把杜牧比為好客的孟嘗君。按,此處的“孟嘗”或可解為后漢的孟嘗。據 《后漢書 ·孟嘗傳》:“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求珠,不知紀極,珠遂漸徙于交趾郡界。……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詩中揄揚杜牧任內必有惠政于民,同時含有汲深引長之意。杜牧得此詩后亦作奉和之作,并致歡迎之意:“七子論詩誰似公,曹劉須在指揮中。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無人作蒯通。北極樓臺長掛夢,西江波浪遠吞空。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辭滿六宮”(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因張祜有名篇 《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所以杜牧對張祜懷才不遇憤慨不平,后來鄭谷有詩云“張生故國三千情相招,張祜從隱居的江蘇丹陽曲阿乘舟溯江而上,專程赴會,二人遠離車轂喧闐的都市,聯袂同登齊山,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唱和之作,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有“池州齊山石壁有刺史杜牧、處士張祜題名。”
杜牧的這首七律一唱三嘆,寫得俊朗豪宕、意韻飛揚。首聯應題,記登高雅事。上句寫景,下句敘事。寫景點明時令物候,將重陽佳節暗蘊其中,著化無跡; 敘事則托出與友人攜酒登臨,與山水賞會無間。“翠微”,《初學記》引舊注云,山氣青縹色名翠微。這是說齊山一片縹青之色,秀媚可美。在金秋送爽的重陽佳節,詩人與友人結伴攜帶佳釀,褰裳涉水,舉足登山,問奇于山川。俯視而觀,南去的征鴻與蔥郁的齊山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江水之中,蹻足遠望,長空萬里,一碧如洗,纖云無翳。詩中著一“涵”字,納須彌于芥子,把秋山、秋江、秋雁、秋樹、秋空諸般秋景包蘊其中,描摹出一幅生意盎然、表里澄澈的秋光圖,足見詩人對文字的錘煉之功,收以少總多之妙。中間兩聯,敘議并用,虛實相生,互相借妙,關合詩題抒寫登高的豪情勝概。“塵世”句引 《莊子》 中的典故,取意活用,《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矣。”由此感悟到人生歡悅日短,盛年不再,美景難駐,何不以菊花插頭、頹然入醉的放浪形骸之舉以不辜負重陽登高的雅興。杜牧出身高門世族,少年英才,素懷憂國憫時之心,經邦濟世之志,進士及第、制策登科,“兩枝仙桂一時芳”,本應前途無量,然而為掌權者所忌,志不獲伸,只能以空文自見。盡管他詩文兼擅,世有“人間唯有杜司勛”之譽,且有慷慨論天下事、談政論兵的奇才,卻一生侘傺不遇,宦海之中悒郁不得志。張祜也不得志于有司,二人際遭相似,惺惺相惜。所以,杜牧藉登山臨水之樂,驅拂心中郁結,外示曠達,內含憤懣。這兩句是自勉自勵之詞,也是勸慰友人寬解的金玉良言。所以,暢游之后面對落日余暉,大可不必陡生秋光易盡、人生遲暮的頹唐之想,不必為歲月蹉跎引以為憾。這是詩人故作豁達之觀,曠達之語,貌似怡情山水超然俗外,實則感發牢騷,正所謂“抑郁之思而以曠達出之”。詩中以“酩酊”回應“攜壺”,以“佳節”扣合詩題“九日”,寫法上正反相濟,運思堪稱縝密。最后兩句,用古往今來均是如此來寬慰自己,并拈出齊景公登臨牛山觸景感慨的典故,認為臨風存想,不必涕洟沾襟。齊景公事見《列子·力命》:“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美哉國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國而死乎!’”《韓詩外傳》中也有類似記載。全詩抑揚頓挫,音節瀏亮,率真直賦與托物用典妙合無垠,體現了詩人驅遣陶熔、隨意所適的嫻熟功力、俊爽豪健的曠達使詩人慮澹物輕,超然方外; 不平之氣隨處輒發,不可控御,兩者互相借妙,使這首詩滲溢出詩人悲涼凄清的心境,曲折地反映出詩人憤激怨懟的不平之音。杜牧是晚唐大家,在《獻詩啟》中他曾自言:“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追求的是戛戛獨造而不襲熟。前人評騭其詩“輕倩秀艷,在唐賢中另是一種筆意”(《李調元詩話》)。薛雪稱他為“晚唐翹楚”,盛譽其詩“直造老杜門墻”(《一瓢詩話》),觀此詩或可一見。
杜牧此詩既作,張祜步韻奉和:“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對落暉。紅葉樹深山徑斷,碧云江凈浦帆稀。不堪孫盛嘲時笑,愿送王弘醉夜歸。流落正憐芳意在,砧聲徒促授寒衣。”(《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由于二人的唱和,齊山之名從此顯揚于世,后代也多有題詠之作,梅堯臣、司馬光、王安石、孔平仲、蘇軾均有吟詠。其中蘇軾的 《定風波·九日》意脈與杜牧此詩類似,實為隱括其詩:“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東坡創詞中隱括體,曾把韓愈 《聽穎師彈琴》詩改寫為 《水調歌頭》。后世多有效尤者,如朱熹也隱括杜牧齊山詩為 《水調歌頭》,此外,宋人林正大有一首隱括范仲淹 《岳陽樓記》的 《水調歌頭》傳世。有關齊山更為著名的是岳飛的詩篇 《池州翠微亭》:“經年塵土滿征衣,得得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后人取杜牧、岳飛詩意,在齊山之巔建有“翠微亭”,在其側筑“得得亭”,山上又有包拯題字的“齊山”石刻,更為名山增添了勝概。宋代的吳仲復 《齊山》詩中說:“卻自牧之賦詩后,每逢秋至菊含情。”明人喻璧則說:“江涵秋影攜壺處,千載人猶說牧之”,杜牧與張祜的齊山登臨攬勝已成為千秋韻事,密詠恬吟,令人玩味不盡。
上一篇:閻爾梅《九奇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高出《九龍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