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 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成婚不久,辭別嬌妻到長安做官。卓文君思念丈夫,日日盼望司馬相如來信,可是常常失望。歲月疾駛,過了五年, 司馬相如才傳書一封,只寫了上面這十三個數字。
枯燥的數字一當與特定的含意聯系起來,就會變得靈活了,顯示出它的生命力。那么蘊蓄在這十三個數字中的含意是什么呢?卓文君有敏思之才, 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奧秘。在這行數字排列中,唯獨缺“億”這個數位,“無億”從諧音上推斷不就是“無意”嗎?原來司馬相如有離異之心了。這個“億”不寫出來,實在能起到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 一是司馬相如難以將棄舊之念向妻子啟齒,二是司馬相如又要讓妻子明白他欲中斷夫婦恩愛的打算,三是司馬相如告訴了妻子音書久滯的真正原因,一字之省卻容納了諸多內容,這種以不寫比寫還要來得妙的手法,就文學角度說,的確別具風味,饒有機趣。當然,與司馬相如沖破阻力,毅然私奔而結成伉儷的卓文君,接到這樣的家書是非常傷心的。于是,她揮筆回書,寫道:
一別之后, 兩地相懸, 說是三、 四月, 卻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 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斷, 十里長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 萬般無奈把郎怨。
依照司馬相如書中的十三個數字,挨次鑲嵌進去,發抒了真切動人的感情。“一別之后,兩地相懸”,這里的“一”,并不表示事物的數目, 而就整個的回書來說,它卻表示敘述衷腸的順序。“兩”有著數量概念,夫妻遙隔兩地,卓文君感到寂寞無依,因分別時間太久,不免勾起了無限的思念。“說是三、四月,卻誰知五、六年”,這里的“三、四”與“五、六”這些數字在語言中是虛化的,前者言其丈夫答應的歸期很近,后者言其丈夫離別的日子很長。這寫出了卓文君盼夫盼得焦急萬分。由于心緒不寧,“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這里的“七”與“八”是實指,與物相搭配,使“七弦琴”與“八行書”成了專用名詞。無心彈琴,越發顯得愁悶難遣,無法投書,愈是感到悵然若失。正因為如此,卓文君思潮奔涌,向丈夫訴說著自己內心的動蕩:“九連環從中斷”,用比喻形容由“兩地相懸”而“八行書無可傳”所帶來的悲苦;“十里長亭望眼穿”,這是她與司馬相如分手“誰知五六年”后焦灼地翹首望夫歸的情態;“百般想千般念”,是指她無一天不想,無一天不念,想之若癡,念之如醉;“萬般無奈把郎怨”,想夫不見夫影,念夫不聞夫聲,也不知夫在何處,更不知夫欲何為,日日想,時時念,想不到夫寫來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寓“無意”于“無億”,這怎不令人深深埋怨不已呢!除“九連環”與“十里長亭”的“九”與“十”這兩個數字有實在意義外,“百般”、“千般”、“萬般”的“百”、“千”、“萬”,都失去了它們的數量概念,變成了富有表現力的文學語言。
卓文君的這封回書,其感情順沿著數字的遞增而遞增,落墨極妙,頗見機趣。乏味的數字一進入文學領域,便給人以詩意盎然的感覺。就文學欣賞而言,在這一方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兩地書,稱得上是珠聯璧合的。
上一篇:《黃鵠一遠別·古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臨江仙·鹿虔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