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林紓·黜驕
盛生驕【2】,驕生闇【3】,闇生決【4】。驕闇之人,而護之以決【5】,授之柄者必無幸矣【6】。安石明古而不明勢【7】,未成而敗;商鞅明勢而不明禍【8】,既成亦敗。安石學邃【9】,商鞅術勝【10】,然肥秦而秦甘其誅【11】,富宋而宋倖其去【12】。驕其學、術顯【13】,違于人情也。以王商而違人情,猶莫全其身【14】,矧非王商而欲愚聾天下【15】,悉就我闇【16】,得乎【17】?明者之行決【18】,事后或有所冀【19】; 闇者之行決, 莫冀矣。富貴者無勛業【20】, 可也; 求勛業以固吾富貴【21】, 喜事之小人至矣。匿欲者言義必工【22】, 淺謀者論事易動【23】。以其術貢之驕闇【24】, 猶試火于枯菅【25】, 沃盥于濕壤也【26】。國無政而令驕闇者得行其志【27】,吾屬虞矣【28】!
【注釋】
【1】 黜 (chu): 貶斥。驕: 驕傲, 妄自尊大。
【2】盛: 興盛, 盛大。這里指職高位顯。
【3】 闇 (an): 同“暗”, 愚昧不明事理。
【4】決 (jue): 判斷, 這里指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5】 護之以決: 用自以為是來回護自已的妄自尊大和愚昧。護: 回護從前的錯誤。
【6】 授: 交給。柄: 權柄。
【7】 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字介甫, 號半山, 撫州臨川 (今江西省撫州市) 人。慶歷二年進士。神宗時被任命為宰相, 推行新法, 以期富國強兵, 緩和階級矛盾。但卻觸動了大官僚地主豪商的利益, 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終于被迫辭職, 新法全部廢棄。明古而不明勢: 通曉古代治國之道而不了解當前形勢, 這是指王安石不顧大地主官僚的反對, 堅持推行新法。
【8】 商鞅: 戰國時政治家。衛國人, 后入秦。秦孝公任用他兩次實行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奠定了秦國富強和統一中國的基礎。被封于商, 號商君。因新法限制了貴族特權, 遭到貴族的嫉恨、秦孝公死后, 商鞅被貴族誣害, 車裂而死。
【9】 學: 學問。邃 (sui): 精深。
【10】術: 手段、策略。勝: 優越、佳妙。
【11】 肥秦: 使秦國強大。甘其誅: 甘愿把他殺掉。
【12】 富宋: 使宋富強。倖其去: 慶幸他的去職。倖同“幸”。
【13】驕其學、術顯: 因其學、術成就顯著而妄自奠大。
【14】 猶: 尚且, 還。莫全其身: 不能保全他們自身。
【15】 矧 (shen): 何況。非王商: 不是王安石、商鞅 (那樣學、術成就顯著的人)。欲愚聾天下: 想要使天下人愚昧、暗于聽聞。
【16】悉: 全, 都。就我闇: 和我一樣不明事理。
【17】 得乎: 能行嗎?
【18】明者:明白事理的人。行決:行動果斷,這里指一味照自己的意思行動。
【19】事后或有所冀:(一時行不通)事后或許有希望。冀:希望。
【20】富貴者無勛業,可也:享有富貴的人,不再追求有什么功勞,還可以安享富貴。
【21】求勛業以固吾富貴:享有富貴的人,還要追求功勞以便使自己的富貴更加鞏固。
【22】匿欲者言義必工:把自己的欲望掩藏起來的人,嘴上講起“義”來一定很擅長。
【23】淺謀者論事易動:謀略膚淺的人談論事情,什么都容易辦。
【24】以其術貢之驕闇:把他們的伎倆獻給驕闇之人。其:指匿欲者和淺謀者。貢:進獻。
【25】猶:就像是。枯菅(jian):枯干的菅草。
【26】沃盥(guan):澆水洗手。
【27】國無政:國家得不到正確治理。
【28】吾屬虜矣:我們這些人都要做俘虜了。
【賞析】
這是一篇用文言寫的雜文。它的中心思想,正如標題所表明的,是貶斥驕傲、妄自尊大。這一思想在文章中是通過對驕傲、妄自尊大給個人及社會、國家造成的危害來表達的。全文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論述驕傲的產生及其危害。文章用“盛生驕”點明一個人驕傲、妄自尊大的毛病,往往是由于“盛”,即職高位顯或取得某些成功之后產生的。接著指“驕生闇,闇生決”,意即一個人如果驕傲了,就會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又會自以為是,固執己見。文章在做了這樣的分析之后,便做出了一個論斷:“驕闇之人,而護之以決,授之柄者必無幸矣”,就是說,一個人驕傲、妄自尊大,不明事理,再加上自以為是,如果他掌握了權柄,本人一定會遭到不幸。接著就用歷史上王安石、商鞅因“驕”而敗的兩個著名事例來對這個論斷加以證實。在作者看來,這兩個人都是盛、驕、闇、決四者俱備。兩個人都處于很高的地位,這是他們的“盛”;兩個人的變法主張在當時都曾遭到激烈的反對,但兩人都堅持自己的主張至死不悔,這是他們的“驕”和“決”;兩個人,一個“不明勢”,一個“不明禍”,這是他們的“闇”,因此雖然從變法事業來說一個“未成”,一個“既成”,但從個人結果說卻都“敗”了。跟著作者指出兩個人的悲劇:“安石學邃,商鞅術勝,然肥秦而秦甘其誅,富宋而宋倖其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悲劇呢?作者認為,這是由于“驕其學術顯,違于人情也”,即他們以自己學、術成就的顯著而驕傲,自以為是, 不通“人情”, 回應前文“授之柄者必無幸矣”的論斷, 強調了驕傲對個人的危害。從文章本身說, 作者在這里的論述是可以自洽的, 也可以說是雄辯的。但作者把這完全歸結于他們的驕傲, 顯然是不全面的。從根本上說來, 王商個人的結局, 正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結果, 而不單單是個人性格和作風的問題。第二層, 是在前文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論, 論述驕傲對一般人, 特別是對既無學術成就, 卻又無休止地追求權勢的人的危害, 給這種人敲響了警鐘。這層首先用“以王商而違人情, 猶莫全其身,矧非王商而欲愚聾天下, 悉就我闇, 得乎”的遞進性反問句承前提出問題, 指出象王商那樣學、術成就顯著的人, 如果驕傲尚且“莫全其身”, 何況沒有王商那樣的學、術成就, 又妄圖“愚聾天下, 悉就我闇”的人呢?這里用反問句式, 作者的意思本來已經說明白了, 但為了把問題講得更清楚, 意思更肯定, 所以接下來再做一個明確的論斷:“明者之行決, 事后或有所冀; 闇者之行決, 莫冀矣”。這里本意是要講“闇”, 卻先講“明”, 以“明”陪襯“闇”, 就特別強調了如果不明于事, 再加上自以為是, 一意孤行, 就什么事也不會搞成。為什么? 文章接下來做了分析說明。作者認為, 盛驕闇決之人, 為了維護自己已取得的富貴, 往往會無休止地去追求“勛業”, 這就給“喜事之小人”投機鉆營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些小人常常以偽善的面孔出現, 把自己卑鄙的私欲掩藏起來, 卻用動聽的言辭大講什么“仁義”, 用他們膚淺的謀略蠱惑人心。而盛驕決之人對他們這一套又最容易接受, 這就象是“試火于枯菅, 沃盥于濕壤”。這樣的兩種人攪在一起, 當然就什么事也辦不成了。最后, 第三層, 作者更進一步指出, 一個國家, 如果政治不清明, 使盛驕闇決之人掌了權, 那么, 這個國家就會敗亡, 人民就會遭殃。
從上面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本文在寫作上有如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 全文圍繞中心, 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 結構嚴謹, 邏輯性強,有較強的說服力。文章用標題鮮明地揭示全文的中心論點, 然后分三層展開論述。首先用王安石、商鞅兩個實例闡明即使本人“學邃”、“術勝”, 但如果盛、驕、闇、決, 就連自身也不能保全; 接著深入一層, 進而闡明,一個學、術成就不如王商的人, 如果盛、驕、闇、決, 還妄想“愚聾天下”, 后果就更不堪設想; 最后, 再深入一層, 指出盛、驕、闇、決會使國家敗亡, 人民遭殃, 從對國家、民族的影響上來論述驕傲的危害。由于文章論點鮮明, 論證有力, 令人心折膺服。
第二, 句式整散相間,錯落有致。語意深刻, 語氣連貫, 語言的表現力強。所謂整句, 就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組句子; 所謂散句, 就是結構不同, 句式多樣的一組句子。如文章的第一層, 開頭“盛生驕, 驕生,闇生決”, 連用三個結構相同的句子, 以“盛”字透出“驕”字, 又用“闇”,“決”洗發“驕”字,以“驕”字為中心,既闡明了“驕”的根源,又講清了盛、驕、闇、決四者的關系,語意非常深刻,而且三個短句用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口氣說出,有著連弩驟發,不可遏制的氣勢。接著用“驕闇之人,而護之以決,授之柄者必無幸矣”這樣的散句做出論斷。接下來,引用王商前車之鑒證明這個論斷,又用“安石明古而不明勢,未成而敗;商鞅明勢而不明禍,既成亦敗”,“安石學邃,商鞅術勝”,“肥秦而秦甘其誅,富宋而宋倖其去”這樣三組對偶句,相關而有區別地介紹了兩個人的情況及因“驕”而“敗”的悲劇。然后又用“驕其學術顯,違于人情也”的散句,對這個悲劇加以評論,強調地指出“驕”對人的危害。這樣整句和散句交錯運用,使得語言既嚴肅整齊,又避免了單調呆板。
文中用整句表達深刻語意的地方很多。如用“匿欲者言義必工,淺謀者論事易動”,一組對偶句揭穿了小人們慣用的伎倆;“試火于枯菅,沃盥于濕壤”一組對偶句,用比喻的方法揭示了小人的伎倆在驕闇之人面前極容易得逞,兩者往往是一拍即合。設譬取喻妙造自然,發人警醒。
上一篇:《古文·黔之驢》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