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魏為戰國時晉地,在今河西,山西一帶。本篇為伐木之歌,伐木者邊勞作邊歌唱,故用語尖銳直露。伐,砍伐;檀,青檀樹,木堅硬,可作車料。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坎坎”,象聲詞,斫木之聲,寘,同置。干,岸。且,表示二個并列的狀態。首句是以景入手,描繪伐檀時的情景:“坎坎”的伐木聲,從茂密的森林深處傳來,循聲而上,才看到了伐檀的場面。此外,先用象聲詞“坎坎”并反復出現在全詩中,還會使人感到伐木的時間流程——不是輕而易舉地就把檀木伐倒了,而是砍呀砍!不知多久,才把那堅硬的檀木伐倒。然后,把木頭拖到岸邊,推到水中,清清的河水濺起了浪花,蕩起一道道的波紋。漣,風行水成紋曰漣。猗,本是語詞,有如“兮”發展至今,“漣漪”已是一個雙音詞了,有水上波紋之意。這個變化,大概是由于后人讀此句望文生意而約定俗成了吧!
以上寫景,是有聲有色的伐木場面的畫圖,并且是有時間過程的連續的畫面:由遠至近的伐木之聲,伐木、放倒、運到河岸,河水泛起波紋。當然詩中只扼要地說出了其中幾個要點,并沒有詳細敘述,這正是古詩含蓄的妙處,未述部分,讀者自可想象。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遷想妙得”,得之于象外吧!
文學的功用絕不僅僅在于再現客體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表情達意,表現豐富多彩的主觀內心。因此,此詩緊接著就是抒情,由艱苦的勞動產生了聯想:那些老爺們,你們不種植也不收割莊稼,為什么糧食卻進入了你們的庫房?(“三百廛”,猶言“三百戶”。《毛傳》:“一夫之居曰廛”。)不參加狩獵,為什么能瞧見你們的庭院前懸掛著豬獾等野物?“瞻”字用得很恰切,統治者的高宅大院,勞苦百姓近身不得,故曰“瞻”;而遠遠地看,卻又能看見懸掛著的野物,則足見其多。以上直抒胸臆從正面質問,下面再用反語進一步加深諷刺意味:“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白吃,全句意為:你們是君子啊,是不白白吃飯的啊!這段議論,采用兩個連續的反句及反語等修辭法,行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
此詩很可能是伐木時的勞動號子,前三句是干什么就唱什么,后面的議論是情感的抒發,一面干一面發牢騷。因為是號子,反復是很自然的,后兩段只是個別字詞的更動,意思是相近的。
上一篇:楊炯《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出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