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坦《煙霞嶺游記》原文與賞析
趙坦
煙霞嶺,南山之長也。秀氣磅礴,蒼松蔚然,晨光夕曦,煙浮霞映,彩錯斕斒,天成圖畫。其地多勝跡, 而岌嶪難登, 游者罕至。
歲丙午孟春,友人李青湘及其從子映衡,齊志幽探,招余偕往。遂小憩石屋,指煙霞而進影焉。
其上石磴陡削,苔華潤滑,芒屨不留。彳亍達平處,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獨寺后危石一林,秀壘數仞,竹箭搖風,綠逸有致。左則嘉樹青藤,深翳縈密,作帷蓋形。遂乃藉草靜對,覺襟懷若滌,神悅心清。起繞寺右,潭得龍泉,峰為象鼻,巖曰佛手,井號上方,莫不沁潔奇幻,克肖其名。而古洞中釋像列鐫,又各示我勝。
相曲折西上,徑忽線微。仰睇嶺脊,境益幽異。因相與鼓勇而上。云松竦峙,疏陰涼覆,俯瞰陵巒,環青拱翠,嶺聳正中,若受展謁然。他若湖光江影,越山煙渚,遠近參差,相為映帶。始知山深則景奇,心一則境辟; 人不精進,安有得耶?俯仰久之,嘯歌而下。時則斜暉欲畢,松色蒼茫,煙霞在望矣。
這是一篇400字左右的游記小品。短短的文章要作完整的煙霞嶺記游,實屬不易。這就要看作者選材、語言上的匠心了。
“煙霞嶺,南山之長也。”點明此游的目標及其概貌。接著,用遠鏡頭,攝下煙霞嶺的旖旎全貌。“秀氣磅礴”,是說它青翠而高聳入云,氣勢磅礴。“蒼松蔚然”,是“秀氣”的補白。“晨光夕曦,煙浮霞映,彩錯斕斒”,容納了作者往日的觀察經驗,點明了作者游此山的宿愿,藝術地總括了煙霞嶺的繁紛色彩。煙霧繚繞,山嵐出谷,象絹帶飄空,象輕紗覆面,在“晨光夕曦”下,又增加了一層朦朧美與神秘感。真是“天成圖畫”,連丹青高手也望嶺興嘆。接下去,提出了“其地多勝跡”與“岌嶪難登”的矛盾,所以“游者罕至”。這就為后文設了鋪墊。
第二段記明了同游者姓名,他們“齊志幽探”,也表明了作者窮微探幽的心志。
“石磴陡削,苔華潤滑,芒屨不留。彳亍達平處”。“削”字下得好。既是“削”成,則腳無別路可登。這便是“岌嶪難登,游者罕至”的照應之筆,也是“齊志幽探”的佐證。“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自自然然地摹寫直覺,先抑一筆,給讀者的欣賞渴求投下了一層陰影。忽然,“獨寺后危石一林,秀壘數仞,竹箭搖風,綠逸有致”。此處,波瀾陡起,急引讀者步入幽境。石乳成林,透出逼人的秀氣。石鐘、石乳,是若干萬年來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秀壘”一詞,足見作者遣詞功力。直接以石乳的“秀”來代替石乳本身,文彩典雅,給人沁人心脾的怡悅。但如果是孤零的“危石一林”,那又大煞風景。好就好在有“竹箭搖風,綠逸有致”來陪襯。“箭”顯示出深山修竹生命力之強。“搖”出縷縷風來,竹,定然是裊娜多姿,而又資質嫻淑;風,定然是山氣濃郁,清新送爽,眼中的“綠”,綠得嫩,“綠”得溫存,“綠”得清幽。“逸”又補白“搖風”,飄逸而含蓄持重。這自然是情趣盎然的。“綠逸”連用,凝練以極。但石林如果只有右邊的竹林,那好象還是缺了點什么。好又好在“左則嘉樹青藤,深翳縈密,作帷蓋形”。“嘉樹”是經過作者創造的藝術形象,古代有“嘉林”的說法,《史記·龜策傳》:“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縈密”連用,讀者并不覺有生造痕,只有凝練逼人之感。一詞“攝”下繁復的形象,使讀者能透過詞點去聯想,去形成意象,去進入意境。“作帷蓋形”,又補證“青藤”“深翳縈密”。這就不但清幽,而且靜謐了。“藉草靜對,覺襟懷若滌,神悅心清”,自不待言了。就這個“滌”字,把感受表述得十分精確。這部分有關石林的描繪,真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重重的一筆“揚”起。先抑后揚,生出波瀾。這部分突出了煙霞嶺的幽深。這與其說是游山,倒不如說是探深穴,神奇而美不勝收。這段行文縝密細膩得好,接下去看,又疏朗清新得好:“起繞寺右,潭得龍泉,峰為象鼻,巖曰佛手,井號上方”。句式樸實而嚴整,節奏整齊而語勢奔放。末尾一字成“平、仄、仄、平”式,富音樂性。如果是精雕細琢,一句就可生出許多枝節來。可是作者卻能攝要攏括,足見筆力。“莫不沁潔奇幻”,這句又遣詞實密,熔鑄了許多形象。這段前密后疏,后部分疏中見密。文勢搖曳多姿,似乎是信手揮成。“古洞中釋像列鐫,又各示我勝。”“各示我勝”,寫得新穎獨到。摒棄了純由作者客觀摹寫的俗套,寫出了“釋像列鐫”的主觀情態,各自表現自己的佳妙,把死物寫活了。
“相曲折西上,徑忽線微。”“線微”也用得別致。以夸張的手法,點出山勢之險,人跡罕至。但“仰睇嶺脊,境益幽異”,“因相與鼓勇而上”。“境益幽異”是比較清修寺石林而說的,此處又推出一層來。到頂峰,近見“云松竦峙,疏陰涼覆”,形象而概括。“俯瞰陵巒,環青拱翠”。“環”和“拱”用得極其傳神。四處是綠,綠的海洋。而且“陵巒”不是被動地讓游人觀賞,而是“主動”奉獻出青翠來。人與物情志融和,物有“人情”,人通“物意”。尤其是“嶺聳正中,若受展謁然”,更是寫出了“嶺”的繾綣“情態”來。但作者的用詞有分寸,此種情態,似有若無。因為物畢竟是物,人畢竟是人。“嶺”,在較遠的視野之中。再擴展視野,“湖光江影”、“煙渚”,歷歷在目。西湖如鏡,濃抹淡妝; 錢塘江波光熠熠,蜿蜓如帶; 洲渚浮在浩渺的煙波之中,嫻靜自若。這些,都安排得“參差”有序,“相為映帶”,渾然一體。這段情境,由逼仄入宏闊。江山的壯麗,品類的豐盛,盡來眼底,美不勝收。作者便油然而生感慨。“始知山深則景奇,心一則境辟; 人不精進,安有得耶?”這個主旨的提煉, 升華, 就是水到渠成了。 既回答了“岌嶪難登”而游者偏要“齊志幽探”的問題,又以深邃的哲理啟迪讀者,讓他們去作更大范圍的思索,再去品嘗個中的情味,這自然能收到“舉一而三隅反”的效果。
“俯仰久之,嘯歌而下。”以由衷的喜悅,結束此次游覽。“時則斜暉欲畢,松色蒼茫,煙霞在望矣。”回應開頭,緊扣文題。到此文章戛然而止,卻有讓讀者重讀本文的效果。
這篇小品,基本上使用四字句,有駢文的風韻,很象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參用散句,行文圓潤流暢。全文選材詳略得宜,語言華彩而不失為質樸,名式實密而少晦澀,音響頓挫分明,確為較好的游記小品。
上一篇:玄燁《煙波致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朱元璋《燕子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