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鵲踏枝》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叵耐靈鵲多謾語①。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比擬好心來送喜②。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③。
注釋 ①叵(pǒ)耐:不可耐,不能忍受。叵,是“不可”的合音字。靈鵲:古人以鵲鳴為喜報,且多靈驗,故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謾語:謊話,欺騙人的話語。②比擬:本擬,本打算。③騰身:飛騰而起。
鑒賞 作為幸福象征的喜鵲,在古代文人詩詞中時常出現,在敦煌曲子詞中更是一再出現,“正見前庭雙鵲喜,君在塞外遠征回”(《阿曹婆》),這是說喜鵲給人帶來喜訊。“鵲語虛消息”(《菩薩蠻》),這是說喜鵲雖鳴而遠客未歸。而后人馮延巳《謁金門》也寫到:“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孤獨的女子將滿腔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喜鵲上,心上人會不會來呢?這些詩句都說明,在長期民俗傳統和人們的淳樸愿望中,喜鵲是有靈性的,盡管從科學角度看這是荒謬可笑的,但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下來,長期存在于文學作品中。喜鵲靈與不靈,可能會由于題材上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人們都把它作為希望的象征,在這首詞中,喜鵲恰恰成為最關鍵性的景物,體現了征婦感情的復雜,是她愁悶和盼望心情的交織。
這首詞的上下片采用兩種不同的敘事視角,上片以征婦的自述為主,而下片則以喜鵲的自述為主。一人一鳥,儼然對話。這在后代的詩詞中,也是不多見的,很有創造性。在寫征婦心情的同時捎帶出喜鵲的消息,而在寫喜鵲盼望的同時,也令人想到征婦可能的幸福。
首句“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這是征婦對喜鵲的抱怨,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失望和苦惱。下一句就轉為對她的行動的描述,喜鵲報喜不真,被她抓了去,再也不被理睬了。這樣的情況下,喜鵲滿心委屈:“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我本來是一片好心給你送個信,讓你得到安慰,誰知你卻把我關進籠子! 這看起來像鳥兒的答話,卻是作者精心設計的針對征婦而發的鳥兒的內心獨白。不過鳥兒在這里抱怨,并不是真的心懷怨恨,它還是衷心希望能把喜信送來,它也能早日飛出牢籠,最后一句“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是鳥兒心理獨白深一層的抒發。“欲”“早”正顯示出喜鵲的善良和美好愿望的殷切。
一個征婦,一個喜鵲,兩者雖互有分工,卻相互包含,心理獨白和情態描述互為更迭,入情入理,征婦和喜鵲的心也更近了。這樣的結構更使得上下闋水乳交融,喜鵲人化,鵲兒有情,使得小詞更具有質樸的美感。而使得詩歌相容得如此默契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層層遞進、不斷迭起的少婦的情感,愁中有盼,盼中有愁,有了喜鵲的加入,更增添了氣氛的活躍和一絲風趣,顯得活潑生動。
其實詞的最后沒有點明,但卻可以想到:你覺得我是虛報喜信,可是現在你的丈夫不是真的回來了嗎?這是喜鵲飛入藍天后的內心獨白,也是它內心的期盼,這是一個喜劇的結尾,正是有這樣的設想,少婦放出喜鵲才有可能。
整首小詞率性、活潑,富于生氣,這種純真、質樸的風格,正是晚明袁中道所稱的在民間才會有的“真詩”的表現。(朱銘)
梅鵲圖 【清】 陳書 上海博物館藏
集評 劉永濟:“此亦怨詞。后半闋作鵲對語,頗樸拙,如古樂府。”(《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任半塘:“辭意亦復恣肆。”(《敦煌歌辭總編》卷二)
夏承燾:“通過一連串的心理活動,來反映對征人的思念,表現方法很新穎,語氣活潑生動。擬人化是民歌表現手法之一,漢樂府中的《蛺蝶過》《枯魚過河泣》等都是。”(《唐宋詞選》)
劉大杰:“這些詞造意何等奇巧! 遣辭多么尖新! 這是民間作品所獨有的;一到詩人學士手里,便是矯揉造作,庸俗輕薄了。”(《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
鏈接詞牌《鵲踏技》與《蝶戀花》。《鵲踏枝》,又作《雀踏枝》,本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后來用為詞調,北宋時晏殊因南朝粱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蕭綱《東飛伯勞歌》)句而改為《蝶戀花》(此說據清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二)。《蝶戀花》又名《一籮金》《卷珠簾》《明月生南浦》《細雨吹池沼》《魚水同歡》《黃金縷》《鳳棲梧》等。該詞牌為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馮延巳·鵲踏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殊·鵲踏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