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事的眷戀。從哲理的高度來懷舊,引伸出人生偶然和無常。詩中追憶了兄弟二人五年前由蜀入京應試,途經澠池投宿于老僧奉閑的古寺,曾在壁上題詩的往事。但是時過境遷,當時的老僧已死,當年的題詩也無蹤跡。遂發出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感慨。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②。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③。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④。
注釋
①和:作詩術語,依照所和詩詞的韻腳來作詩詞,稱之為“和”。和詩有的用原詩同一韻部的字;有的用原詩所用的字,但可前后自由;有的完全按原詩用韻的次序。 ②這兩句比喻人生的無常。 ③老僧:指奉閑和尚。新塔:指佛塔。僧人死后,建塔埋藏火化后的骨灰。無由:無從。 ④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往歲,指嘉祐元年(1056)。蹇驢:指步履疲艱的驢子。蹇,跛足。
賞讀
前半首詩徑直發表感嘆。蘇轍原唱開頭說“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軾即錄“雪泥”引發,變實寫為虛擬,創造出“雪泥鴻爪”這一著名成語。表現了詩人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體驗到人生的偶然和無常,對前途命運的不可把握。顯露出蘇軾獨特的人生思考,把人生看作悠悠長途,所經歷的不過是鴻飛千里行程中的暫時歇腳,不是終點和目的。“鴻飛那復計東西”,這鏗鏘的詩句,表明詩人的心情并沒有沉沒于感歸傷離的凄婉之中,而是對鴻飛的一往無前、昂首奮進頗有向往之意。這四句詩形象生動,寄意深沉,具有哲理性。
后半首詩由感嘆人生過渡到懷舊,落實到題目中去。追憶往年經行澠池的舊事。“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轉入寫實。反映澠池舊地的人過境遷,當年接待我們的奉閑和尚,如今已不在人世,他的骨灰早已安葬于新塔之下;昔日我們的題詩,也因墻壁損壞而無從尋覓。可見澠池今昔變化之大,尾聯又想起他們經過東崤、西崤時,所乘之馬死去,只得租賃蹇驢來到澠池。當時的艱辛的境況由此可見。這里提起往事看似懷舊,仔細看來其實不是懷舊,而是希望蘇轍要珍惜現在,開拓將來。蘇軾當年與弟弟長途跋涉,赴京應試,不但備受顛簸,而且前程未卜。如今他們都早已文場告捷,各有職位,行志濟世,揚鞭馳聘,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在詩的收尾處,特意強調昔日征程的崎嶇艱辛,言外之意,正在于以昔比今,借以勉人和自勉。而這也真實地表現了蘇軾初仕時期的思想感情。
蘇軾這首詩,由議論人生到追懷舊事,然后轉到自身,由虛入實。詩的虛處,卻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即把日常生活經由藝術思維過濾,而升華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然后在這種關于人生的深邃哲思,借助引人入勝的形象來予以體現。因而顯得超拔高妙而發人深省。從藝術技巧來說,前四句一氣流轉,順勢而下。三、四句依照律詩常規應作對仗,在意義上要求上下相對或相反,但蘇軾詩卻一意相承,語意連貫。清人紀昀謂“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所謂“單行入律”,指上下句不構成意義上的對立,而是各具獨立性,卻語意連貫,造成奇逸暢達氣勢,顯示出詩筆高妙,才情過人。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貝青喬·咄咄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