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先·木蘭花》張 先
張 先
乙卯吳興寒食①
龍頭舴艋吳兒競②。筍柱秋千游女并③。芳洲拾翠暮忘歸④,秀野踏青來不定⑤。行云去后遙山暝⑥。已放笙歌池院靜⑦。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籠袖驕民圖 【五代】 董源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歲次乙卯。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②龍頭舴艋 (zé měng):小龍舟。宋朝寒食、清明節有賽龍舟的習俗。③筍柱秋千:竹子做的秋千架。此句指游女成對兒打著秋千。④翠:指翠鳥的羽毛。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⑤“秀野”句:景色秀麗的郊野,游人往來不絕。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春晚綠秀野。”⑥行云:比喻游女。⑦放:擱置,停止。
鑒賞 此詞記錄了當時寒食節的情形。
詞的上闋描寫了三組歡樂畫面,反映了當時的民間習俗。駕馭著輕巧的小龍舟,吳中健兒們斬濤劈浪,鼓勇爭先,氣勢如虹。一個“競”字描寫出那種“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壯美場面。與青年男子弄潮不同,出來游春的吳中女孩兒們則是成雙成對地蕩起了秋千。當時正值初春,她們已經卸下了冬裝,衣衫輕盈,袖帶飄拂,隨著秋千的上揚和下落,若比翼鳥,若花中蝶,翩翩飛舞。至于那些久困閨門的少婦們則沿著沙洲撿拾翠鳥脫下的美麗羽毛,插在發髻上作翎羽,或者采集起來做成華麗的羽扇。也許為了找到一個與自己帽子花色相配的翠羽,也許是想多采集一些來扮靚自己的家,她們甚至忘記了回家時間已經到了。遠望郊野,雖然已是暮色降臨,但還有許多游人往來不絕,在盡情地享受那春天的景色。三組畫面,聯篇成幅,清新活潑,洋溢著新鮮的生活氣息。
下闋描寫歌終人散后月夜中庭的景色。過句先宕開一筆,寫當時的自然景色。表面上“行云去后”是說浮云歸山,實際上是以行云比喻游女。宋玉《高唐賦》記述楚王游高唐,夢與神女歡會,后人就常用行云來比喻女子。郊野踏青游春的人們已經離去,白天庭院絲竹之聲也已消停。“已放笙歌池院靜”補記了白天那些沒有去踏春的人家的活動,他們在自家的庭院中聽樂賞歌,自娛自樂。下一句時間轉到半夜時分,月亮高高照耀庭院,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來了。在朦朧月色中,楊花輕輕飄揚,無聲無影,靜謐清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曾因“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墜輕絮無影”三句得意之作而被人稱為“張三影”,但朱彝尊認為它“在世所傳‘三影’之上”,可見工絕。
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當時張先已經是86歲高齡的老人。但從詞作中可以看出,作者依然感覺敏銳,思緒活躍,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李飛躍)
集評 清·朱彝尊:“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靜志居詩話》)
上一篇:《兩宋詞·劉克莊·摸魚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殊·木蘭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