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齊平
空嗟覆鼎誤前朝, 骨朽人間罵未銷。
夜月池臺王傅宅, 春風楊柳太師橋。
劉子翚
這首詩從北宋末年一些奸臣居住的遺址,聯(lián)想到他們的竊國弄權(quán),以致無力抵抗金人入侵,釀成兵敗國亡的慘禍。詩一開始就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禍國殃民的奸臣:“空嗟覆鼎誤前朝。”“覆鼎”,比喻大臣失職誤國,典出《周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朝”在這里指某一君主的統(tǒng)治,不是指某一朝代。對南宋高宗政權(quán)而言,“前朝”即指北宋末的徽宗朝。徽宗寵信一批奸臣,朝政黑暗,民不聊生,終于亡國了,詩人只有“空嗟”而已。然而國雖亡,人們還是要總結(jié)教訓,追尋亡國的原因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主要的是統(tǒng)治集團自身的腐朽,具體表現(xiàn)在一批奸臣禍國殃民的罪惡上。徽宗眼見國事阽危,讓位于欽宗,欽宗雖曾嚴厲懲處了徽宗寵信的奸臣,但國亡的局面已無可挽回。“骨朽人間罵未銷”,身經(jīng)兵敗國亡的慘禍,人們痛定思痛,并不因為奸臣已死而減輕或免除對他們的憎恨和譴責。是什么樣的奸臣呢?詩人列舉其二:“夜月池臺王傅宅,春風楊柳太師橋。”徽宗時炙手可熱的當政官僚有所謂“六賊”。“六賊”之首的蔡京,竊踞相位時間最長,拜太師。他以恢復新法為名,攬大權(quán),興黨獄,揮霍國帑,毒被全國。“六賊”之一的王黼以助蔡京復相,驟得提升,后代蔡京執(zhí)政,進太傅。他廣肆搜括,四方水土珍異之物,據(jù)為己有。“王傅”即指王黼,“太師”即指蔡京。王黼“賜第昭德坊”,后又“別賜城西甲第”。蔡京“在闔閭門外西街南”有第,第前有橋稱“太師府橋”。他們的府第都廣大無比,豪華無比。欽宗貶斥王黼,“籍其家”,府第猶存,故詩中說“王傅宅”,由宅自然聯(lián)系到“池臺”。蔡京府第籍沒后,一夕化為煨燼,故詩中僅言“太師橋”,橋在州橋西汴河上,由橋自然聯(lián)道到“楊柳”。“夜月池臺”,“春風楊柳”,表明居此府第時之有無限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們不難由奸臣生活上的驕奢淫佚想見其政治上的勢壓朝野。至今時移事變,難有“夜月”臨于“池臺”,“春風”拂于“楊柳”,則又顯示了奸臣的誤國自誤,隨北宋覆亡而“骨朽”。詩人的《游朱勔花園》詩有“夜月扃綺戶。春風散羅裾,繁華能幾時,喪亂實感予”之句。朱勔也是屬于“六賊”的,詩中的“夜月”、“春風”,與寫“王傅宅”、“太師橋”的用意相同。奸臣只留下居住的遺跡,這“繁華能幾時”還只限于他們自身,而他們造成的“喪亂”,則關(guān)系到整個國家命運,其遺跡便成了他們生前罪惡的見證,也是人們對他們“罵未銷”的因由。
上一篇:趙齊平《汴京紀事(其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趙齊平《汴京紀事(其十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