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五臺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顧炎武
東臨真定北云中,盤薄幽并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五臺山在今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通鑒》史炤釋文引《華嚴經》疏說它“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這五臺自中臺發脈,向四方延伸。北臺最高,約三千多米。東、西、南、北四臺距中臺或十五里、或二十里、或四十里不等,最遠的是南臺,距中臺五十里。有佛寺十余處,大者五六,皆在谷中。據顧炎武考證,“五臺在漢為慮虒縣,而山之名始見于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后魏之時”,“至《唐書·王縉傳》,始言五臺山有金閣寺……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今臺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貨利,于是此山名聞外夷”,把五臺山的自隱而顯,勾畫了一個輪廓。
這詩題名為“五臺山”,而意不在寫五臺山的風光,而是借五臺山的地勢抒發議論。第 一句“東臨真定北云中”就是寫五臺山地位的。它居高臨下,東邊正對著真定。真定本漢縣,武帝元鼎四年置真定國,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縣南。它北邊則是云中,從戰國趙武靈王置郡,至唐代天寶元年復置云中郡,有近 一千年的歷史了。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五臺山的這個地位有什么重要性?詩的第二句告訴人們: “盤薄幽并 一氣通”。原來真定雖屬冀州,但它緊挨著幽州,如它北邊的代郡就屬幽州,而云中郡屬于并州。《漢書·地理志》說: “周既克殷,監于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幽、并二州關系密切如此。而且在歷史上此二州還是北捍夷狄的前哨。《隋書·地理志》說: “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梁簡文帝《雁門太守行》:“少解孫吳法,家本幽并兒。”“渾身是膽”的蜀漢大將趙云即是常山真定人。所以詩的第二句就是謳歌充塞于天地間的幽并健兒的好勇任俠之氣。“盤薄”即磅礴,廣大貌,這里有充滿的意思。
三、四句補充第 二句且轉出新意,“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是說,對付敵人只有 一個辦法,那就是“打”! 單純寄希望于感化,盲目相信敵人會棄惡從善,是錯誤的。第三句用了一個典故:“(趙)簡子乃告諸子曰: ‘吾藏寶符于常山之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卹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 “奏之。’毋卹曰: ‘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于是知毋卹果賢。”(《史記·趙世家》)意謂可利用常山的地勢來取代國。后來李德裕《論維州奏》說:“常山臨代,為全趙之寶符; 河西絕羌,斷匈奴之右臂”,論定趙國攻取代國對全趙的意義,從而也就懂得了“寶符”的含意。第四句的“參禮” 是參拜行禮,“化人宮”指佛寺,是佛教感化人、教人從善之所。《法華經·方便品》說: “從佛受化”,“化 一切眾生,令入佛道”。那么“不須參禮化人宮”正是承接上句,捍衛國家的寶符是登山據險卻敵,佛寺里是沒有寶符,沒有卻敵的秘訣的。這句詩用 “化人宮”還照應了題面“五臺山”,因為這里有佛寺。
僅僅二十八個字的小詩,詠古跡,卻翻出這樣 一片大道理,既深刻,又精煉,的確難能。
上一篇:鄭珍《云門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謝靈運《入彭蠡湖口》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