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王士禛·秦淮雜詩(十四首選一)》鑒賞
王士禛
年來斷腸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fēng)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
《秦淮雜詩》這個組詩,作于清初順治十八年(1661),也是南明最后覆亡的一年,是詩人客居金陵時所寫。
這時金陵已在清王朝統(tǒng)治下過去了十七年。但由于清兵攻陷南明福王政權(quán)時,遭到了大屠殺、大破壞,其創(chuàng)傷一直未愈,這座古城仍是一片荒涼殘破景象。詩人借住在“秦淮布衣”丁繼之家中。丁家所居,距秦淮河“邀笛步”很近。這兒的“南曲”(即舊院、南明時歌妓聚居之地),是丁氏常常出入之處,對此的掌故、遺事很熟悉。詩人將丁氏所述和自己所見所聞,分別寫成這個傷時吊古的連章組詩,題曰《秦淮雜詩》。這就是這個組詩的來歷。組詩共有十四首,這里選講一首,原列第一。
****
這一首是全組詩中的一支序曲。它寫詩人賦詩時的客觀情況和自己的心態(tài),未作深入細描,只是引發(fā)下文,為以下十幾首詩分詠歷史古跡和名人作個開端。
先看前二句——
年來斷腸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秣陵,古縣名,秦代改金陵為秣陵。晉復(fù)以建業(yè)為秣陵,其地皆在今江蘇南京市。
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對這座六朝古都的向往心情。說自己幾十年來一直盼望著乘船赴秣陵,游覽秦淮風(fēng)光。這種盼望之情,竟弄到“腸斷”和“夢繞”的田地,可見其心至切,其情至深。水上樓,就是秦淮河兩岸臨水建造的美麗河房。秦淮,即秦淮河,它是一條穿過秣陵經(jīng)西北流入長江的一條內(nèi)河。南朝詩人謝朓曾經(jīng)譽稱它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古都的象征,也是帝王荒淫而導(dǎo)致亡國的歷史見證。這些“水上樓”,在明末時多為妓院酒館的去處,入夜華燈輝煌,樓上水下,水色燈火,相互輝映,實在綺麗引人。對此秦淮美景,對于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詩人,當(dāng)然不能不為之神往,不為之“腸斷”,做夢也在游秦淮,是很自然之事。
但是,當(dāng)時的秦淮實有面貌,并非如此。詩人所以要這樣描述,并將其作為整個組詩的開篇的頭兩句,這大概也是作家們常用的一種欲抑先揚的手法吧。
實際情況到底怎樣呢?下邊兩句解答了這個疑問:
十月雨絲風(fēng)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
乍看,這似乎實寫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臍庀螅瑢嶋H詞間是有所寄興的。它是詩人通過“寓情于景”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你看,原來想象的那樣美好的秣陵,竟是連日不斷地斜風(fēng)細雨,春花早為之摧落,弄得滿地“落紅”,不睹秦淮美姿,只見淡淡煙霧,說是“濃春”,實為“殘秋”啊!
詩人作如此描寫當(dāng)時的“自然景物”,正與此時此地為清軍入城時摧殘后的殘破實況相吻合。其實,這個組詩的若干篇什(如“潮落秦淮春夏秋”、“新歌細字寫冰丸”等)正是一些具有濃烈政治性的吊古詠史詩。聯(lián)系到整個組詩的內(nèi)容來分析,這支序曲,當(dāng)然不會沒有寓意的。
有人會說,王士禛不同于明代遺民顧炎武、黃宗羲和傅山等人那樣時刻以抗清復(fù)明為念,而他卻是自愿與新朝合作的順治進士,官至尚書,身名俱泰,不會去借詩發(fā)泄的。其實不然,因為詩人耳聞目見這座當(dāng)年繁華古城的殘破景象,是擺在眼前的真實狀況,不可能不激起心頭的波瀾,縱然無“故國之思”,也會有傷亂之感,這也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何況,還是一個具有睿智的詩人。
上一篇:《明代詩歌·陳子龍·秋日雜感(十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王十朋·糶米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