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送郭拱辰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世之傳神寫照者2,能稍得其形似3,已得稱為良工4。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與其精神意趣而盡得之5,斯亦奇矣!
予頃見友人林擇之、游誠之6,稱其為人,而招之不至。今歲惠然來自昭武7,里中士夫數人欲觀其能8?;蛞粚懚?sup>9,或稍稍損益,卒無不似10,而風神氣韻11,妙得其天致12。有可笑者,為予作大小二象,宛然麋鹿之姿13,林野之性14。持以示人,計雖相聞而不相識者15,亦有以知其為予也。
然予方將東游雁蕩16,窺龍湫,登玉宵17,以望蓬萊18,西歷麻源19,經玉笥20,據祝融之絕頂21,以臨洞庭風濤之壯,北出九江22,上廬阜23,入虎溪24,訪陶翁之遺跡25,然后歸而思自休焉26。彼當有隱君者27,世人所不得見。而予幸將見之,欲圖其形以歸28。而郭群以歲晚思親,不能久從予游矣,予于是有遺恨焉29。因其告行30,書以為贈。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書31。
【注釋】 1本文選自《朱文公文集》七十六卷。郭拱辰,字叔瞻,宋代萊州三山(在今山東省掖縣北萊州灣沿海地區)人。序:唐宋以來,送別友人時贈言之文稱序。 2傳神:肖象畫的傳統名稱,也叫傳真。寫照:寫真。寫照,和“傳神”為同義詞,即畫人物肖象。 3形:外形,與“神”相對。 4得:可以,能夠。 5意趣:思想與旨趣,邊里指意態。6林擇之:名用中,字擇之,號東屏,福州古田縣(今福建省古田縣)人,始從林光朝學習,后從朱熹學習,嗜學不倦,朱熹謂之“畏友”,終身不求仕進,有《草堂集》。游誠之,名九玄,字誠之,建寧府建陽縣(今福建省建陽縣)人,歷任福州古田尉、荊鄂宣撫參謀,卒謚“文靜”,有《默齋遺稿》。 7惠:順?;萑?,順利地。昭武:三國時吳國設置的縣,晉代避司馬諱,改為“邵武”,宋時為邵武軍首府所在地(今福建省邵武縣)。8里:古化五家為鄰,五鄰為里,為行政單位。士夫:士大夫。能:技能,本領。 9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的。肖:象。 10卒:最后。11風神氣韻:指態度神情。 12天致:天然的情趣姿態。 13宛然:仿佛,好象。麋鹿之姿:麋鹿那樣天真的姿態,狀貌。 14林野:山林田野,這里用來表示自然純樸的意思。 15計:估計,予料。 16雁蕩:《清一統志》記載:“浙江溫州府雁蕩山在樂清縣(今浙江省樂清縣)東九十里,盤曲凡數百里,其峰百有一,谷十,洞八,巖三十,爭奇競勝,游歷難遍。雁之春歸者留宿焉,故曰雁蕩。有大小龍湫(qiu秋)會諸澗水。懸崖數百丈,飛瀑之勢,如傾萬斛水從天而下。” 17玉宵:峰名,是桐柏山九峰之一,在浙江臺州府天臺縣(今浙江省天臺縣)西北,重巖疊障,松竹蒼翠。 18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之一。 19麻源:江西建昌府南城縣(今江西省南城縣)西約七公里半的地方。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地肥沃。 20玉笥(si四):山名,湖南長沙府湘陰縣(今湖南省湘陰縣)東北,道教所稱福地之一。 21祝融:峰名,在湖南衡州府衡山縣(今湖南省衡山縣),是衡山七十二峰中最高的峰。湘水環繞山下。 22九江:亦名潯陽江,是長江的一段,流經江西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地區)一帶。也有人認為是在湖北、江西間流入長江的九條支流。 23廬阜:即廬山。 24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渡徤绺哔t傳》(晉人撰,《增訂漢魏叢書》輯有此書,記述了“虎溪”名稱的來歷:“慧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za扎)繞寺,下入于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嘗過?!?25陶翁:陶淵明,晉代楊州廬江郡潯陽縣(今江西省九江西南方)人。 26休:辭官。27彼:彼處,那些地方。當:應當,該。 28圖:畫。 29遺恨:遺憾。 30因:趁著。 31淳熙(宋孝宗年號)元年:公元1174年。庚子:庚子日,這月庚子日是十六日。
【今譯】 世上畫人物肖象的人,能把外形畫得有點象,就可以稱為好畫工了?,F在郭拱辰叔瞻,不但外形畫得好,而且還能把精神意態畫出來,這就不同凡響了。
我不久前見到了林澤之、游誠之兩位朋友,談起郭拱辰的為人,認為他是個叫不來的人。今年他順利地從昭武來了,里中的幾個士大夫想看看他的本領。有的一畫就象,有的稍微增添幾筆,有的稍微減少幾筆,最后沒有不象的,并且態度神情畫得特別妙,再現了被畫者天然的情趣姿態。有一件可笑的事,給我畫了大小兩張象,好象具有麋鹿那樣天真的姿態,山林田野那樣自然純樸的本性。如果拿去讓人看,估計即使聽說過而不認識我的人,其中也會有人知道畫的是我。
然而我正打算向東游覽雁蕩山,窺視龍湫湖,攀登玉宵峰,瞻望蓬萊山,向北游覽麻源,經過玉笥山,登上視融峰的最頂端,再到洞庭湖觀看風起濤涌的壯景,向北出九江,上廬山,入虎溪,探訪陶淵明的遺跡,回來以后就打算辭官。那些地方應當有隱士,世上一般人看不到他們。如果我幸運地遇見他們,就想把他們的形貌畫好帶回來。但是郭拱辰因為一年將盡而思念父母親,就不能長期跟著我去游覽了,因此我有些遺憾。趁著他來向我辭行的機會,寫下這篇序贈送給他。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日晦翁書。
【集評】 清·林云銘:“從寫真小技中,發出如許大想頭,蓋彼時幅員(幅,廣;員,周。幅員,指疆域)日蹙,其東西北三面可以一覽而盡。賢人遁跡,仕路一空?!Z雖壯而實悲,要于言外得之。其筆法亦從《史記》中來?!?見《古代散文選》中冊365頁
【題解】,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 (荊貴生)
【總案】 《送郭拱辰序》;文短味永,在贈序中實不多見,體現了作者“平說而意長”的為文作風。文章開始即以傳神之筆,以映襯之法,將郭氏的高超畫技寫出,超凡入勝,令人稱“奇”。短短幾語,極迭宕開合之勢?!笆乐畟魃駥懻照摺?,“稍得其形似”,即為“良工”,而郭氏“乃能并與其精神意趣而盡得之”,豈不強良工百倍!美贊不虛,所以接寫郭氏為己與“里中士人”畫像,從實處證明郭非尋常畫工可比,表現在:一是郭招而不至的不凡氣度;二是為“里中士大夫”畫像能妙得天致,傳其風神氣韻,因而令觀畫者露出會心的笑;三是為作者圖二小像,宛然有隱士之風采,獲致了“持以示人,計雖相聞而不相識者”,亦知其為作者之像的逼真傳神之效。作者經過由虛入實的描寫,郭拱辰的風采神態及其畫技之妙絕已經活靈活現了,然而作者并不就此停止對郭的描寫,而是蕩出遠神寫出難以言傳的意象,通過抒寫自己的襟懷愿望,進一步寫出郭氏行云野鶴般的氣度。作者與郭氏游雁蕩,窺龍湫,登玉霄,望蓬萊,歷麻源,經玉笥,據祝融,臨洞庭,出九江,上廬阜,入虎溪,訪遺跡之后,欲圖隱君子之形以歸,而郭氏歲晚思親而輟游,作者的愿望落空,成為憾事。這樣,郭氏欲畫則畫,欲游則游,欲輟則輟的風慨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余地,內中隱含著的賢人遁跡,仕路一空的弦外之音也就微可聞了??词堑瓕憗?,實則語淺意深,含有未予言說的悲慨。
上一篇: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送高閑上人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