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馬瑊·玉樓春》馬 瑊
馬 瑊
來時吳會猶殘暑①。去日武林春已暮②。欲知遺愛感人深,灑淚多于江上雨。歡情未舉眉先聚。別酒多斟君莫訴。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
山水圖(局部) 【明】 文嘉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吳會:古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此借指杭州。②武林:本是山名,即今杭州靈隱山。后多借指杭州。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情緒的詞。作者馬瑊,宋哲宗元祐年間曾為浙漕,掌管浙江漕運等事務。此前蘇軾于元祐四年(1089)因自覺在朝廷難以安身,連章請郡,三月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七月到任。這是他第二次到杭州任職,對杭州的吏民來說,他是一個親切而熟悉的官長。馬瑊或許在蘇軾前一次任職杭州時便已與他結識。元祐六年(1091)三月,蘇軾被召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眾多杭州友人設宴餞行,馬瑊即于席上作此詞送別。蘇軾當時有《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一詞和之。
作為一首送別詞,描寫對友人的不舍之情乃是情理之中。其感情的哀傷與否、深刻與否,則是衡量詞作好壞的一個標準。這首詞在這幾點上,可以說比較出色。上闋開篇二句,是如實交代蘇軾來去杭州的情況:蘇軾元祐四年七月到達杭州,此時已是夏末,所以上句說“殘暑”;元祐六年三月蘇軾離杭,此時已經是春末,所以說“春已暮”。這里以“來時”與“去日”的種種不同對舉,通過季節的迅速變幻,交代蘇軾在杭州停留的時間,暗含著兩人相聚的短暫。本詞如此開篇,在交代了時間、地點的同時,又像是作者在娓娓道出自己與友人之間的故事,特別是“猶”與“已”這兩個字,非常接近日常的語言,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詞人之間的距離,讓讀者自然體會到了作者對時光流逝之快的哀嘆。而“來時”是“殘暑”,“去日”是“暮春”,這一“殘”一“暮”,又突出了季節在作者眼中的凄涼之意,尤其是末尾“暮春”這一意象的出現,很自然地為下文引入愁緒做了準備。
接著作者開始直接抒發感情。我們可以猜測,他在對“來時”與“去日”的回憶中,一定又細細品味了這段日子里與友人共同經歷的種種歡樂。往事歷歷在目,而友人即將離去,心中自然涌起一股無法抑制的哀傷?!斑z愛感人深”一語是指蘇軾在杭州多有善政,造福了當地百姓,馬瑊這里是代杭州百姓表達了對蘇軾的謝意?!坝倍洌梢钥闯隽俗髡叩某羁啵藭r的他肯定希望能有人能聆聽他的傾訴,以宣泄他的離愁別緒??僧斔胍兴鶅A訴時,卻百般滋味在心頭,又無從說起了,于是只能借著江上的雨來傾訴。作者將因離別而落下的淚水與江上綿綿不斷的雨水對比,澎湃激烈的感情一下被渲染得淋漓盡致。
下闋是描寫作者與友人在臨別的宴席上歡飲、勸酒的情景?!皻g情”一句展現出當時宴會的歡樂氣氛,也表達了詞人的復雜心情:與友人相聚本應是愉悅的,但是一想到即將來臨的分別,這愉悅也就絲毫沖不淡心中的離愁了。所以聚會的歡樂的氣氛還沒有開始,離別的哀傷便已爬上了心頭。詞人此時或許有些哽咽,一時間無法用語言表達心中的情感,于是只能給友人滿滿斟上一杯,再相對暢飲。離別的酒是充滿哀傷的,但是不喝卻不足以撫慰更哀傷的心,所以他只能一次次地斟酒相勸,聊盡薄歡。這一句描繪作者進酒、勸酒時的情景,非常像那句著名的詩:“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彼鼈兪怯兄瑯拥纳钋樵诶锩娴摹=Y尾兩句,是作者假想與友人離別后的情景:在友人離開此地之后,當詞人再次游覽西湖,滿眼的景色都勾起他對往事的回憶,每一處美景都成了讓他黯然神傷的“斷腸處”。這一句描寫,把他往日與友人相處的歡欣,以及對友人的深深眷戀,都寫到了極致。
馬瑊以本詞贈別蘇軾,蘇軾讀后有《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相和,詞云:“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風去?;ū緹o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痹~中蘇軾勸慰自己的朋友不要因離愁而過分悲傷,他們重逢就在旦暮之間,詞義委婉而樂觀,體現了蘇軾豁達的胸懷,與本詞的哀傷形成互補。(姚蘇杰)
上一篇:《兩宋詞·晏幾道·玉樓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清照·玉樓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