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室晝常掩,心源知悟空。
禪庭一雨后,蓮界萬花中。
時節流芳暮,人天此會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籠。
這首詩記述的是唐朝的一次晚春茶會。古寺之中,萬花叢里,朋友數人,清茶一杯,不亦快哉!
“虛室晝常掩,心源知悟空。”“虛室”,莊子云:“虛室生白。”即虛靜之中,可以悟理。“悟空”,禪家講悟,亦即參破人生的真諦全在于空,不必執著。陶令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與“虛室”一聯可謂異曲同工。陶令心地超脫,避世避人,遠離塵世,過著心靈自由的隱居生活,法師更是非 “廬” 而寺,非 “人境”而佛境,雖有門而常掩,比陶令來得更徹底。上半句寫環境,下半句更進一步寫境中之人,并且深入人的內心,寫人的心靈境界: “心源知悟空”。法師已經達到了悟境,即悟空的境界,在他看來,“萬法 (物) 皆空”,“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可見而不可得,可聞而不可求,人生在世,本一場夢幻,何必執著什么,又何必去追求什么? 這才是人生解脫的悟境。此聯不僅佛理深透,而且用字精妙。“虛”,山僧生活簡樸,沒有世俗的華麗陳設、奢侈鋪褥,唯一床一幾而已,故雖室而“虛”。禪師心靈虛靜,故又含有以室之虛映帶禪師心靈之虛的妙著。“掩”,山門是“掩”而非關,關是實,掩是虛,關是死寂,沒有生命,沒有活動,掩是虛靜,暗示寂靜的山房內還有幾個心境非常空靈、精神格外超脫的高僧在參禪修煉,可謂含蓄蘊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禪庭一雨后,蓮界萬花中。” “禪庭”,禪寺內的庭園。“蓮界”,即蓮華藏世界,是諸佛報身之凈土,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極樂世界。古寺雨后,繁花盛開,到處是花的香氣,異常寧靜,異常溫馨,佛說萬物皆有佛性,此時你會發現每一朵花里都蘊涵了一個非常美妙的極樂世界,你將獲得一種說不出的禪悅。看到這場清靜高雅的中唐茶會,我們不禁想起了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茶道來。按照日本茶道的要求:第一,要有一個簡潔干凈的環境;第二,茶道的目的在于借助這寧靜的環境,借助茶這個道具,以獲得心靈的片刻寧靜。日本的茶道是深具禪的精神的,而從這首詩中我們又可回味出唐朝禪僧的茶會和日本茶道在禪的精神上的一脈相承之處。
“時節流芳暮,人天此會同。” 良辰美景,最易勾起人們對歲月短暫、人生變幻的傷嘆。何況時乃晚春,名花雖好,瞬間凋零,春光雖美,轉眼即逝。更何況作者步入了人生旅途的暮年,真可謂“人天此會同”了,因此其感傷更深一層也。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籠。”處在紅塵中之人,看到時光易逝、歲月難再,便會抓緊享樂,醉生夢死。而唐士大夫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與本詩作者武元衡同時的劉、柳、元、白,看破紅塵后,便在佛教的靈光里尋找慰藉,貴為權相的武元衡自然也難出此轍,不過似乎他道心未成,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依然很濃,在對藩鎮的態度上強硬,終被藩鎮李師道派刺客刺死,所以武元衡“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籠”的感嘆,也許是個伏筆和讖言吧!
上一篇:禪詩《謁迪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別君素上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