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齊天樂·姜夔》黃鐘宮
黃鐘宮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①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②,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③,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xù),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shù)。豳詩漫與④。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⑤,一聲聲更苦。
①庾郎,南北朝時北周文人庾信寫哀愁出名。 ②銅鋪,銅的飾件,裝在門上掛門環(huán)用。 ③思婦,思念離人的女子。 ④豳詩,《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講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⑤寫入琴絲,姜夔自注:“宜政間,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這首詞以蟋蟀的叫聲為線索,巧妙地把各種人物組織到這有限的篇幅中來,層次鮮明地展示出了較為廣闊的生活畫面。
詞人先從聽蟋蟀的人寫起,接著寫蟋蟀的鳴聲,凄切細碎而似“私語”,生動貼切,并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小小的蟋蟀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國之痛。“露濕”三句是寫大門外、井欄邊到處可以聽見,目的是借以觸發(fā)更廣泛的人事。“哀音似訴”,承上“私語”而來,這如泣似訴的聲聲哀鳴,使一位本來就轉(zhuǎn)側(cè)無眠的思婦更加無法入夢了,只有起床以織布來消解煩憂,于是蟋蟀聲又和機杼聲融成一片。“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思婦懷念遠征人的心情。秋色已深,什么時候才能將親手織就的冬衣送到遠方征人的手里呢?這里又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滅亡與南宋王朝茍且偷安,醉心于暫時安樂的可悲現(xiàn)實,這幾句言雖簡但意幽遠。
下片由凄景而到搗衣女,“為誰”二字,把有情境界引向空靈深遠之處。以下“候館”三句,繼續(xù)寫蟋蟀鳴聲的轉(zhuǎn)移,將空間和人事推得更遠更廣。這些人包括謫臣、遷客、士人、游子、不幸的帝王、后妃、宮娥、彩女。這些漂泊者、失意者,不論尊卑長幼,都要悲秋吊月,聞蟲鳴而傷心無限。以上這些仿佛讓人聽到了一組凄婉哀愁的交響樂。“豳詩漫與”句,是說自己受到蟋蟀聲的感染而率意為詩了。可是,下面突然插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兩句,寫小兒女呼燈捕捉蟋蟀的樂趣,似與整首樂章的主旋律不相協(xié)調(diào),其實不然,其妙處就在于以樂寫苦,反倒使原本就無限幽怨凄楚的琴音,變得“一聲聲更苦”了。以樂筆寫愁然,正是白石詞的匠心妙用。
總之這首詞,作者借小小的蟋蟀抒寫了家國之痛、身世飄零之感,篇幅雖小,卻意蘊深遠。
●齊天樂,又名《臺城路》《如此江山》等。雙調(diào)一百零二字,仄韻。
●姜夔的詩詞格調(diào)高雅清絕,感情真摯,韻味幽潔。后人稱之為格律派的詞宗,深受當(dāng)時的名公巨儒如蕭德藻、楊萬里、范成大等人賞識。姜夔在三十一歲時與南宋詩人蕭德藻相識,時蕭任湖北參議,深愛白石之才,曾說:“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并將姜夔推薦給楊萬里,楊是南宋大詩人,以構(gòu)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多首。楊萬里高度評價姜夔的詩,曾說:“白石之詩,有裁云縫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后楊又將姜夔推薦給范成大。范成大也是南宋著名詩人,曾任朝廷參知政事,1170年出使金國,不辱使命,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范稱贊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蕭、楊、范等均是文壇前輩,通過詩詞吟詠,與姜夔結(jié)為忘年交。
詠物詞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個人的情感和志向寄寓在所詠的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為具體,使詞人的主觀情志與所詠的客觀物象渾然一體,密不可分。滿庭芳
促織兒
張镃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釵樓外秋深。土花沿翠,螢火墜墻陰。靜聽寒聲斷續(xù),微韻轉(zhuǎn)凄咽悲沉。爭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華堂戲斗,亭臺小、籠巧汝金。今休說,從梁床下,涼夜伴孤吟。
這首詞主要是借蟋蟀而抒寫詞人寂寞凄苦的感受。
開篇五句寫出了蟋蟀鳴聲發(fā)出的地方。詞人首先刻畫庭院秋夜的幽美環(huán)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墻下的苔蘚順著墻腳鋪去,作者用“洗”“沿”二字化靜為動,極生動巧妙,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皎露多的秋夜啊!突然一點螢火,飄墜墻根,那里就是蟋蟀發(fā)出聲音的地方。“靜聽”五句寫蟋蟀的鳴聲和聽者的感受。下片“兒時”七句,追憶了兒時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今休說”三句,寫因為今昔對比,而感慨深遠:今日的寂寞凄苦與兒時的歡樂情趣形成鮮明的比照,在這種對比的刺激下,正是欲說還休啊。這首詞線索明晰,結(jié)構(gòu)平實,雖用典故,但不晦澀。
這兩首詞作于同時同地,都是借蟋蟀這一物抒寫感慨,但張镃的詞憂國之心較之《齊天樂》顯得淡薄一些。
蟋蟀在詩詞當(dāng)中,也具有與秋風(fēng)、落葉、明月等事物一樣寄寓“悲秋、傷別、懷遠”之情的傳統(tǒng)意象。《齊天樂》這首詞不僅熔鑄了蟋蟀傳統(tǒng)意象的內(nèi)涵,又有對斗蟋蟀這一亂世頹風(fēng)的深深憂慮,蟋蟀這一秋天特有的事物身上,卻附著詞人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曲折反映了姜夔對宋王朝歷史與現(xiàn)實的感慨。蟋蟀的鳴聲,在姜夔聽來,都是“一聲聲更苦”。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上一篇:宋詞《鷓鴣詞·汪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一剪梅·劉仙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