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是王維的五言絕句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維友人,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跡不詳。云溪,皇甫岳別墅所在地。有學者考證,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潤州丹陽郡 (今江蘇丹陽)。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維曾以殿中侍御史身份知南選,次年自嶺南北歸,嘗過潤州并到瓦官寺謁璇禪師,集中有《謁璇上人》詩。故云溪當在丹陽。這組詩即作于是時 (參見魯屋《王維<鳥鳴澗>雜說》,載《齊魯學刊》1984年第6期) 詩中的“桂花”,即木犀花,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花或黃或白,香氣襲人,有秋桂、春桂、四季桂之分。這里當指春桂或四季桂。
這是王維描寫靜境的名篇。詩人以輕柔的筆觸、清淡的色調(diào),表現(xiàn)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靜意境,抒寫出他的一顆詩心對大自然的細致體驗。小詩仿佛是一幅水墨畫,那么清新淡雅; 又宛如一首小夜曲,非常恬靜幽美。
詩人一下筆便寫出 “人閑” 二字,點明自己的心境。這二字是全篇的眼睛。“閑”,就是閑適,也有寂靜之意。詩人在山居下榻,沒有人事煩擾,不聞車馬喧囂,心境是多么悠閑、寧靜呵!在靜的環(huán)境中,又有靜的心情,對于大自然的聲音和動態(tài)最為敏感。所以,當春桂細小的花瓣從枝頭上飄落下來,立刻被詩人感覺到了。是花瓣落在衣襟上,引起了他的觸覺? 是風吹花瓣的細微聲息,被他聽見?還是花瓣散發(fā)出的縷縷清芬,沁入了他的肺腑?詩人沒有細寫,他讓讀者自己去想象。春夜山中的景物很多,但詩人只寫桂花輕輕墜落,便把讀者引進一個靜謐、幽雅的境界。
桂花的飄落,使詩人更感到春夜里萬籟無聲,一片寂靜。又由于夜的寂靜,詩人愈覺得春山格外空曠。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周圍什么都不存在了。詩的前兩句用了對仗,對得既工整又天然。因“人閑”而知“花落”,因 “花落”而感“夜靜”,因 “夜靜”而覺“山空”。詩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蟬聯(lián)而下。且不說在這春山靜夜中花瓣的輕輕飄墜是那么饒有情趣和韻致,單就詩句中詞意的聯(lián)屬而言,就給人一種流動的音樂之美。
忽然,一輪明月破云而出。乳白色的月光灑落山林,驚動了棲息于澗中的山鳥。一般地說,月出是不至于使山鳥驚醒的。山鳥驚動,正表明春山寂靜到了極點。于是,在這條名叫“云溪”的春澗之中,時而傳來一兩聲山鳥的鳴囀,大概它們誤以為是曙光吧? 音回空谷,既暫時打破了春山的寂靜,同時又使春山愈發(fā)顯得清幽空寂。哦,迷人的春夜!
花落、月出、鳥鳴,詩人連續(xù)寫了春夜山中這幾種景物的動態(tài)和聲響,但我們反而被帶進一個極為清幽靜謐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來,詩人非常懂得事物的 “動”與 “靜”相反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他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 “以動顯靜”和 “以聲寫靜”的藝術(shù)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動態(tài),顯出春山月夜之靜;后一句,是用鳥啼之聲來破靜,又反襯出靜。寓動于靜,寓聲于靜,愈見其靜,這就更生動、深刻地創(chuàng)造出幽靜境界。正如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所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王維在許多詩中都創(chuàng)造了“空”、“靜”的意境,卻情致不同,毫不重復(fù)。此詩的靜境,淡雅、柔美,漾溢著春夜的溫馨、安恬氣息,而又生意盎然。我們讀了,感到賞心悅目,又不禁怡然陶醉,從中體驗到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美的思想感情。
唐詩學者陳允吉先生在《論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一文中,引證佛教《大般涅槃經(jīng)》所云: “譬如山澗因聲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聲,有智之人,解無定實。”“譬如山澗響聲,愚癡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據(jù)此斷定王維寫這首小詩,是要寓托佛教虛幻寂滅的思想。這對于我們認識宗教理念性的東西怎樣滲透了詩人的藝術(shù)思維而體現(xiàn)于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是有啟迪意義的。但我們決不要忘記了,王維畢竟不是純粹的佛教信徒,他首先是一位熱烈地渴求美、辛勤地創(chuàng)造美并且深諳藝術(shù)表現(xiàn)奧秘的詩人。他在這里是寫詩,而不是寫佛學講義。不可否認,佛教理念確實滲透于他的山水詩的自然意象之中,并使詩的意境往往富于佛理禪趣; 但詩中的自然山水意象,由于是詩人懷著一顆充滿愛的詩心對客觀自然美的再創(chuàng)造,因而它也有可能以其盎然活潑的生機違反詩人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寄寓在 《鳥鳴澗》 中的詩人對自然、世界和人生的熱愛和執(zhí)著之情,同佛教的厭世、出世思想又是對立的。對于王維山水詩中詩情、畫意和禪理的關(guān)系,我們應(yīng)該有一個全面、辯證的認識,既要挖掘出詩中深層的禪理意蘊,又不能把這些優(yōu)美的詩僅僅看作是佛教理念的圖解。
上一篇:禪詩《飯覆釜山僧》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鶴林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