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卜算子①·石孝友》折得月中枝②,坐惜青春老。及至歸來能幾時,又踏關山道。
折得月中枝②,坐惜青春老。及至歸來能幾時,又踏關山道。
滿眼秋光好,相見應須早。若趁重陽不到家,只怕黃花笑③。
①卜算子,詞牌名。 ②月中枝,傳說月中有桂樹,折桂樹花枝,在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③黃花,菊花。
這首詞清新秀麗,通俗雅致,表達了作者的思家之情。
上片前兩句表明時間。農歷八月是月亮最為皎潔的月份,而中國古代的科舉場,每年秋闈剛好在八月,因為傳說月宮中有桂樹,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詞中說科舉得中無比顯耀,可惜的是青春年華逐漸老去。盧照鄰詩曰:“坐惜春華晚,徒令客思懸。”蘇轍也有“東臺典封駁,坐惜日月奔”的詩句,時光如梭,令人心懷惆悵。“及至歸來能幾時,又踏關山道”等到歸來已經是什么時候了?又踏上關山的古道。關山,古稱隴山,是歷史上有名的難越之山,隴山有道,俗云“隴山道”,古人到此,多有哀嘆。
下片“滿眼秋光好,相見應須早”指歸來時已是秋季,放眼望去,秋色正美,應該快快趕路,好與家人相見。“若趁重陽不到家,只怕黃花笑”如果趕上重陽節還沒有到家,只怕連滿地的菊花也會嘲笑自己。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重陽節本應全家團聚,自己漂泊半生才回家,如果沒能趕上在家度過重陽,真是太遺憾了。
詞中有思鄉,但并不惆悵;有感慨,也并不濃烈。文筆淡淡的,甚至有一些輕快,讓讀者仿佛看到一位歸家的行者正在急匆匆、興沖沖趕路的情景。
●石孝友:生卒不詳,字次仲,南昌人。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后因壯志未遂,不羨富貴,隱居于丘壑之間。以詞聞名于世。填詞常用俚俗之語,狀寫男女情愛。著有《金谷遺音》。
●卜算子,參見第82頁相關介紹。
●“蟾宮折桂”的典故。《晉書·郤詵傳》: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后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晉武帝大笑并嘉許他。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石孝友的詞清新自然,下面這首也是一篇佳作。
眼兒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數竿修竹,幾葉芭蕉。
這首詞上片從觸景生發開去,產生濃濃情意,下片情景交融,即使后來曲終情意仍在。“愁云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起調二句,不僅點出節氣,而且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淡淡”“蕭蕭”“暮暮”“朝朝”四個疊字,以聲傳情,用得自然而巧妙。“淡淡”摹陰霾的天色,“蕭蕭”狀淅瀝的雨聲,以此交織成有聲有色的慘淡畫面,為寫相思懷人布設了特定背景。“朝朝暮暮”,寫的是愁云苦雨,相思無聊之長久。“暮暮”“朝朝”的風雨渲染了一種沉悶、迷濛、凄冷的氛圍。作者懷人的心曲寓于客體環境,愁云與愁緒、雨聲與心聲交織融合,雨不斷,思無窮,愁不絕,彼此相生相襯。春情漠漠,相思綿綿,作者不由發出內心的慨嘆:“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這三句是思極而生的想像虛擬之詞。詞的下片,才正面寫到自己的相思的苦況。“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句描畫形影孤單,獨坐小軒,相思盈懷的情態,下句直言此時情懷。一個“獨”字,托出孤寂悒郁的神情和四顧茫然的悵惘。獨坐相思,因相思無望而覺百無聊賴,兩句由眼前處境導出心境,敘事言情質實直率。但是,究竟何等“無聊”,卻未詳言,而于結尾處借景物曲折傳出。結處三句作者獨取“萱草”“修竹”“芭蕉”三個物象,一句一景,又合成一體,含有不盡之意。在寂寞的相思中,身邊的萱草、修竹、芭蕉,無不關合著憂思,呈于眼前,添愁加恨。
“萱草”“修竹”“芭蕉”三個意象,“萱草”又名“諼草”,古人以為此草可以忘憂。《詩經》毛傳:“諼草令人忘憂。”嵇康《養生論》亦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憂,這就加倍突出憂思的綿綿無盡,難排難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杜甫《佳人》詩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與美人互相映襯,而如今,只見“修竹”而不見美人,自然會觸目傷懷。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李煜《長相思》也寫道:“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這三個物象,仿佛從眼前景中信手拈來,不經意地羅列,實則寓含了豐富的感情。
折得月中枝,坐惜青春老。
若趁重陽不到家,只怕黃花笑。
愁云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
上一篇:宋詞《卜算子·嚴蕊》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卜算子 陸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