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胡天游·曉行》原文賞析
夢闌鶯喚穆陵西,驛吏催時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別,無端俱趁曉風飛。
這首詩寫清晨趕路時的心情,在一層淡淡的羈旅愁思中,隱含著觸物興感的凄迷悵惘之情,但卻寫得意態自然,具有輕松抒情的筆調,別致而有逸趣。
“夢闌鶯喚穆陵西,驛吏催時雨拂衣?!边@兩句寫早晨夢醒后從驛站被催上路的情形。但作者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委婉地曲陳其事,在一波三折中,充滿了耐人尋味的詩情。第一句的本來意思是,在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的穆陵關西面的驛站里,清晨,作者聽到黃鶯的鳴囀,不覺從夢中醒來。這樣的意思,詩句“夢闌鶯喚穆陵西”卻完全是倒過來寫的,首先點出了“夢”字,使“曉行”與迷離的睡夢相連,表明清晨起床之早。而“鶯喚”二字,又進一步暗示出作者對夢境的留戀,因為鶯并不會喚人,這是作者別有感覺,仿佛是黃鶯驚破了他的好夢,在睡眼惺忪中還牽系著夢里的綿綿情思。到句末,方才點出夢醒的地方,原來是遠離家鄉(作者是浙江紹興人)的“穆陵西”,作者此時在這陌生的地方茫然地掉頭四顧的情景,以及由此而透出的異鄉羈旅之思,全都默默包含其中了。這樣寫來,不僅符合生活的真實,生動地表現出客行早起的神情意態,而且讀來頗有一種宛轉頓挫之美,這正是詩歌的妙處所在。第二句接著寫夢醒后驛站官吏的催促,作者開始出站,這時才發現野外正在下面,雨水飄灑到衣服上,帶來春朝的寒意。這一句的“催”字,與上句的“喚”字連用,“喚”而又“催”,充分表現出旅行中的行色匆匆,艱難勞苦之意不言而喻。句中“雨”字與上句“鶯”字相呼應,不僅表明了季節是春天,因為黃鶯多在春季鳴叫,而且也表明昨夜正經過了一場春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詩句)雨打花落的情景,自然隱含于字里行間,意思深長婉曲。這兩句讀來輕松自然,好像是作者信手拈來,但仔細玩味后不難發現,其實經過了作者的慘淡經營。
由于前兩句中已經包含著客行匆匆和雨打花落之意,到第三句的轉折時,作者就明確地寫出“行客落花”,似承似轉,亦承亦轉,巧妙而自然。不過,作者卻不是把“行客落花”相提比并,而是進行對照反襯,指出他(它)們的“心事”有“別”。也就是說,行客的心事與落花的心事是不相同的。“落花”的心事是什么呢?在風吹雨打中,零落飄殘,“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辛棄疾詞句),充滿著凄然傷感之意。作者說“落花”也有“心事”,是將它擬人化,使自然之物變得更具情趣。與“落花”不同,“行客”卻有著另外的心事。作者雖然沒有具體寫出自己的“心事”到底是什么,但根據作者身世可以揣度。他在乾隆年間舉博學鴻詞因病不終場而出,長期客游河北、山西、山東等地,飄飄然頗有“天地一沙鷗”(杜甫詩句)之意,則他的不得已而流落在野,又不得已而以客游消遣的心情,是不難想見的,這里面多少有一些悠然自得之意,自然與落花相異其趣了。然而,盡管“心事”有“別”,在這絕早的清晨,“行客”與“落花”卻“無端”(沒來由)地趁著曉風而“飛”。這里的“飛”字,對于“落花”來說,是因風雨摧殘而飛落,而對于作者來說,卻是在路上跨馬疾行而走,兩相映襯,雖然有別,卻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身世無處寄托,行蹤飄忽不定,其間透露了作者的隱隱的行旅之思,特別是在“無端”二字中,有明顯流露。但這意思,總的說來卻非常迷離朦朧,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可謂婉曲之至而又神韻悠揚。
此詩雖然寫得情韻悠長,有一種朦朧美,但在具體描寫上卻十分精細,后二句的同中見異,異中寓同,真是刻畫入微,給讀者留下了多少遐思遠想!全詩雖然不以敘事為主,但仔細領會,包含其中的在驛站曉行的整個過程,都井然有序,紋絲不亂。首二句言“夢闌”、“驛吏催”,則起床、盥洗、備馬等情節自在其中,似乎連驛站一片忙亂的情景,以及人喊馬叫的聲音,都可想見;“雨拂衣”,則又說明已經出站、上路。三、四句的“行客”和“飛”,進一步說明已經在路上匆匆行走了。這些,詩中沒有明寫,卻可以味而得之,深見含蓄之美,也見出作者長于剪裁的功夫,體現出精練之美。
上一篇:古詩《張問陶·曉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因·晚上易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