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永遇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①
京口北固亭懷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④,尚能飯否。
①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晉蔡謨筑樓北固山上,稱北固亭。面臨長江。 ②孫仲謀,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帝,曾一度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生于京口,建國后曾北伐,并收復過長安、洛陽。 ④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這首詞是《稼軒詞》中最優(yōu)秀的愛國篇章之一,全篇蒼勁沉郁,豪壯中有悲涼,讀來令人回腸蕩氣。
上片即景抒情,由眼前之物聯(lián)想到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即孫權與劉裕,并對他們的業(yè)績表示無限的向往和懷念。作者尋上北固亭,第一個懷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孫權,不僅因他是三國時吳國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拒強敵于國門之外,這點是作者所欽佩的,故直贊“英雄”。“斜陽草樹”六句是懷念劉裕的威赫戰(zhàn)功。回想當年,劉裕曾率領兵強馬壯的大軍,威勢如猛虎一般,將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趕回北方。作者熱烈地歌頌了古代英雄,隱約地表達了自己抗敵救國的抱負。
下片借古諷今,表明自己對國事的關心。辛棄疾站在北固亭上,回憶43年前率兵南歸時如火如荼的戰(zhàn)斗場面。“四十三年”戰(zhàn)斗場景的插入,很有深意,讓作者回想起當年自己滿腔愛國熱血,在極艱危的情況下血戰(zhàn)南歸的場面。可是43年過去了,一切依舊。北望揚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當?shù)鼐用窦郎瘢瑥R里香煙繚繞,烏鴉爭食,祭鼓頻敲,但那里已歸敵人占領,表現(xiàn)了已非我有的感慨。最后作者用廉頗故事作結,也正表達了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
本詞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與前人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多用典故,但多而不濫,與主題緊密相聯(lián),這樣不僅沒有增加庸贅感,反而加強了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總之,全詞通過懷古,將多種感受都委婉地抒發(fā)出來。
●永遇樂,詞牌名,此調又名消息。上下闋,104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體始見于柳永《樂章集》,仄韻體則是南宋陳允平所創(chuàng)制。
●本詞作于寧宗開禧元年(1205),時作者任鎮(zhèn)江知府,已66歲。當時宰相韓胄準備北伐,作者一方面堅決主張抗金,同時又擔心主事者輕敵冒進而致敗,對當權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憤慨。
辛棄疾的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下面這首詞亦是如此。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這首詞回顧了自己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zhàn)斗的場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能實現(xiàn)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上片描寫陣容的闊大場面。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后,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著。“夢回”一語,在時間上是跳接的,已由醉里寫到了夢醒時分: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還聽到軍營里接連響起號角聲。以下是描述夢境,從吃肉和奏樂兩方面,表現(xiàn)熱烈豪邁的軍營生活,氣勢酣暢磅礴。
下片緊接上文描寫戰(zhàn)事。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zhàn)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fā)出霹靂般的響聲。“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yè)。“贏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表明作者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yè)。這表現(xiàn)了作者奮發(fā)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后一句“可憐白發(fā)生”,卻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兩首詞一首是歌頌古代英雄,一首是回顧自己的戰(zhàn)斗經歷,雖氣勢恢宏,但都反映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哀。
劍是豪氣的靈魂,是千古文人的英雄夢想。劍的意象似深情的符號早已鐫刻在我們靈魂的深處。屈原的自畫像是“帶長鋏之陸離兮”,司馬遷是俠之大者,在煌煌巨制《史記》中他大書游俠情懷,李白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曹植用“白馬少年”狀寫自己深深埋藏的英雄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更是“看”出一個躍馬橫戈于疆場的英雄。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沙場秋點兵。
上一篇:宋詞《水龍吟·周密》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江城子·葉夢得》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