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并引(六十首選七)》鑒賞
范成大
淳熙丙午,沉疴少紓,復至石湖舊隱。野外即事,輒書一絕,終歲得六十篇,號 《四時田園雜興》。
其 一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
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
其 二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其 三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其 四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
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
其 五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
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
其 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旁桑陰學種瓜。
其 七
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
蜻蜓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范成大現存詩歌1900多首,共中的愛國詩和田園詩是其精華部分,歷來受到人們重視。限于篇幅,本書只選讀他的最具特色的“田園詩”中的一組作品,即《四時田園雜興》(選錄七首)。這個大型組詩原有六十首,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等五組,各十二首。這些詩都是他五十七歲“以疾請歸”家居以后所寫。淳熙十三年(1186),他寓居于石湖(今太湖)邊,今蘇州盤門西南十里之鄉村養病時,把農村生活中的見聞和感觸,隨時賦為絕句。所以,稱它為“雜興”,即隨興寫來而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這個大型組詩生動而親切地反映了宋代農村景物、習俗、勞動和災難,以及各式各樣的生活。這就是本組詩前“小引”中介紹的情況。
* * * *
其一:寫春日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
這是說,幾場春雨過后,土地潤澤了,松動流走;千花百卉一齊開放,欣欣向榮。土膏,即潤澤的泥土?!秶Z·周語一》:“陽氣俱蒸,土膏其動”。韋昭注云:“膏,土潤也。其動,潤澤欲行?!币火A,同“一晌”,片刻,一會兒。
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
又說,房舍后邊的終冬閑田長出了一片新綠,鄰人的鞭筍也穿過墻根破土而出。鞭筍,竹根叫“鞭”,筍自鞭生,竹鞭過墻,筍生他家。《筍譜》有曰:“諺云:‘東家種竹,西家理地’,謂其滋蔓而來生也。”
* * * *
春天,人人喜愛,眾所向往。但各人心目中的“春天”,多有不同。對于農家,春天不單是在“百花齊放”中,春天,更在解凍后的滑潤泥土中,在“舍后荒畦綠秀”上,也在“過墻來鞭筍”中。這是農民心目中更為向住的春天,詩人是理解這一點的。因此,這首絕句,不但語言流暢,詩風清新,而且洋溢著詩人的熱情,似乎為農民代賦“春之歌”。
* * * *
其二:寫夏日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
這是寫夏日,從采菱勞動引出種菱人的苦難,針砭了殘酷的剝削制度。在這里先釋幾個疑辭難字:
廢犁鉏,即丟棄耕田的犁與鋤?!般I”,是“鋤”的異體字。
血指流丹,是說采菱人的手指被刺破而流血?!暗ぁ敝秆募t色。
鬼質枯,形容人的枯瘦如鬼不成人形?!肮碣|”與“人形”相對而言。詩人在另一首《采菱戶》中也有類似之句,“刺手朱殷鬼質青”。
這兩句詩大意是:這個沒有土地耕作而??糠N菱度日的農民,為采菱刺破手指而流了血,人也瘦得骨枯如柴,活像個鬼。
詩人在這里,首先以一個觸目驚心的不成人形的“菱民”形象,引起人們嚴重注意,并自然而然地發問:作為一個農民為什么要“廢犁鉏”,為什么采菱又會使人變成“鬼質枯”呢?拿現代時新的話說,就是詩人設置了“懸念”,以發人深思;也是為自己譴責“收湖租”,作有力的鋪墊。下邊兩句詩,即是對上述問題的解答。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這里的種水是何解?就是經營水面,也就是指種菱、養蓮一類的生產。有些破產的農民沒有能力買土地耕種,所以,只得在“水面放菱”過日子??墒?,近來不但收田租,連菱田也收“湖租”了。這就深刻揭示了當時農村艱難的本質,也很好地回答了上述的問題。
* * * *
這首詩在立意與含蘊上的重要意義在于:觸及當時(宋代)農村貧困的本質。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揭示了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種聯系不妨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
“無力買田——廢犁種菱——湖面收租——鬼質枯——絕路一條”。
詩人對于當時農村現狀的了解,對農業經濟的惡性循環,對農民苦難的真正根源,應該說是有一定認識的。所以,他能夠用詩性語言,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
第二,通過巧妙措辭,當時農村現狀暴露無遺
詩歌在若干措辭上煞費心機,使大量內容和深邃涵義,通過幾個字詞的巧用表達了出來。比如:
在開首前句的“廢”字和后句的“枯”字的運用,就是很具匠心的。試想一個以土地為生命線的農民,竟把耕作用的主要農具“廢”掉了,將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原因?諸如此類問題,都可以由“廢”字引出或派生。實際上是:廢了犁鋤,就是丟棄了農家的幸福之途;廢了犁鋤,就是斷了農民的生命線;廢了犁鋤,也就帶來農村的窮途末路。當然,這是指當時的小農社會而言。
再看另一個“枯”字,它具有哪些含義呢?從語義學上講,“枯”,即枯槁,也就是說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機,謂之“枯”。這是此字本義??梢砸隇楦煽荨⒖萁吆推莸?。詩人在此處用“枯”,當然是本義的延伸,由物及人,由無意識的草木到有思想的人類,讓人見此“枯”字,就不禁想起了一連串的成語:瘦骨嶙峋,體干如柴,形神枯槁,以至家境枯竭等等。于是,大家看到這個“菱民”,真是“見人如見鬼”! 你看,詩中這個“枯”字,含意多么豐富,底蘊何其深沉!
在第二律聯末句的“亦”字的出現,也很有意思。在“湖面收租”問題上,詩人只用一個“亦”字,就巧妙地暗示人們:近來,已從收“地租”發展到收“湖租”;湖面竟然也有“租”,那么,其他苛捐雜稅之多,也就不言而喻了。這說明了封建剝削的殘酷性和農民受壓榨的深重程度,他使人看到了統治者不斷提出其剝削的新項目,玩弄他人的新花樣,幾乎要剝奪農民的一切生計和出路。
* * * *
其三:寫秋日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睛。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這里的鏡面平,是指地平如鏡。霜晴,是說經霜之后的晴天,特別明朗。輕雷動,形容打稻聲響如轟隆隆的輕雷。連枷,是一種打稻脫粒的農具,亦作連耞,加以長柄,以軸連耞,舉而轉落擊稻,使粒子脫開稻穗。
這是寫秋收季節,農村打場時景象。農民們通宵達旦地勞動,是十分辛苦的,但是,詩人卻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對收獲自己一年勞動成果,是如何地歡樂和欣慰。
* * * *
其四:寫冬日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伴L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
這是寫災區的冬日。災民們既要交租納“皇糧”,又備受地方皂隸們的敲詐勒索之苦。你看,在那滿目瘡痍的災區,皇上雖然下了詔書豁免災民租稅,可是,地方官吏們命令下屬照舊緊催;那些穿黑衣的差役你來我往地下鄉來敲索錢財。農民交不了租,只好向他們求情:“縣官老爺是糊涂不管事的,給你一些銅錢快回衙沽酒喝吧!”
這四句詩的大意如此。在這里需要補釋幾個字詞:
黃紙與白紙——“黃紙”,古時皇帝的詔書用黃紙書寫;地方官的文告則用白紙書寫。蠲(juān捐),減免、免除。
皂衣——即黑衣,此借指隸役。舊時地方官府隸役穿黑色衣服(即皂衣),故稱“皂隸”。旁午,即亂紛紛之意,旁,讀為bàng。
冬烘——迂腐、糊涂。長官,宋時稱呼縣官的通用語。
乞汝——有二說:一說,乞求于你,或向你乞求?!捌颉保笠?又一說,給你或送給你。乞(qì),給予。
由于對“乞”字的不同認識,帶來了對后二句詩意的不同理解:一是農民向差役求情的話;二是差役向農民勒索酒錢的話。(《宋詩選注》)。我看,以前一說為宜,因為按后一說的話,則“乞”字不好解釋,不能將“勒索”說為乞求。其實“乞”字含有給予、送給之義,古已有之。杜甫有詩云:“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見《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晉書》中謝安對外甥羊曇說:“以墅乞汝”。此處“乞”之義為“給予”,則更為清楚。
* * * *
范成大這首短短四句的小詩,卻寫得內容豐富,形容生動,活靈活現,色彩斑爛,各種顏色歷歷在目:穿大紅袍的冬烘縣官,不顧紫蟒皇帝黃詔免稅,只管亂發白紙命令急急催租,弄得面色蠟黃的災民,不得不把自己唯一的幾個青錢,買紅酒黃湯去喂養那些黑衣差役,以求茍活下去。這包羅了五顏六色的《災區圖》,讓人見了,是悲乎?抑怒乎?
這是詩人營造的詩之整個境界。這也正好為上邊那首采菱詩作注解、作補充,從災民、菱民的不同角度,去進一步揭露了封建剝削的罪惡和農村災難的深重。
* * * *
上邊詳講了四首田園詩,正好描述了農村春、夏、秋、冬四時景象,讀后亦樂亦悲,而悲多于樂,難免心情有點沉重。但是,這正是范成大這組大型田園詩的精華所在,務須深入體悟。下邊另外選讀幾首另類內容的田園詩——
其五:寫晚春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
其六:寫夏日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其七:寫秋日
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蜓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這幾首小詩按詩序,雖然分屬不同季節,但就其所反映的內容而言,都是比較輕松的,讀來不無快感。
其五、其六記述春、夏間農村農忙景象:男女老幼都投入緊張勞動之中,村莊無閑人,顯得特別靜謐。養蠶婦女只是清晨桑地上略見一面,平時聽不到她們的嬌聲笑語,因為她們都默默地忙碌在蠶室里了。農家男耕女織,個個是生產能手,連小孫兒也學著種瓜。這幅“春夏農忙圖”,詩人以“寫靜”的手法,從側面烘托了出來,令人讀了深感詩藝之高超。
至于寫秋日景象的(其七)小詩,更是有趣。它以諧筆寫小動物,情趣盎然,調子輕快,韻味也挺濃。
* * * *
講解了選讀的幾首田園詩之后,我想借此機遇約略講一講,為什么說范成大集了我國田園詩之大成? 著名學者錢鐘書在自己選編的《宋詩選注》中寫道:“他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不但是他的最傳誦、最有影響的詩篇,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還有人認為范成大的田園詩是這類詩的最高典范。對于這種種崇高的評價是否有客觀依據呢?
在這里,我們不妨探究探究。當讀了范氏的田園詩,又回顧了我國歷代的有關的田園詩、田家詩以至《詩經》中有關的類似詩篇之后,深感此論不妄,而有充分的客觀依據,主要是:
一、范氏田園詩題材廣泛,內容豐贍,思想深沉
翻閱他的這類詩,可以看到——
它描述了江南農村幾乎一切方面的生活;
它展示了宋代社會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
它描繪了農村優美的、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色;
它還歌頌了生產勞動和農民的質樸品格;
它又深刻揭露了殘酷的封建剝削和農民的深重災難。
二、更重要的是范詩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它寫農村風光,不失田園詩的本色
所謂“田園詩”,是以描寫農村自然風光為其特征的。否則,就不屬于田園詩的范疇。如唐人張籍的《山農詞》、元稹《田家詞》和聶夷中的《詠田家》等,都只是單純地寫勞動或揭露農民被剝削、被損害的而不涉及自然景色,因此,在傳統習慣上,不將其歸入“田園詩”系統。而范詩則對農村景物、風光多加描摹。
第二,它歌唱勞動,繼承了田園詩的優良傳統
《詩經·七月》,可稱得上我國最早的“四時田園詩”,陶潛的田園詩是后世這類詩的榜樣。它的一個優良傳統是:既描寫農村景色,又反映農民樸素生活;既歌頌農民勞動的意義,又欣慶自己“躬耕”的喜悅與新生。
到了唐代王維、儲光羲等人的田園詩,雖然也保留了農村景物的描寫,但抽掉了陶詩歌唱勞動的積極內容而注入了單純頌贊隱逸的情趣,使中國式的田園詩向西洋“牧歌”轉變,從積極歌唱勞動到回避提及勞動,這是從陶詩上的一種后退。
至于宋人的如歐陽修和秦觀等人的《田間樂》和《田居》等等,也都是“師宗王、儲”,就整個格調觀之,只有摹擬而未有發揮。
第三,它風格清新淺切,保持田園詩固有本色
我們可以回溯一下歷代田園詩大家們的風格,大體是:陶詩風格,俊逸恬淡;王詩風格,渾成高雅;歐陽詩和梅詩風格,古遠平淡……。
各家田園詩的風格如加細辨,各有差別,但基本特征大體相似。它們都是:“淡”,即自然平易的風格。因為,這是勞動人民和農村生活的本色的反映。
第四、它揭露階級對立,注入田園詩以人民性的精髓
這只要看看我們選讀的《四時田園雜興》這個大型組詩(六十首),就知道它網羅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
農民承受著各種剝削:不僅收田租,還收湖租;一年收成“半償私債半輸官”;縣官盤剝,皂隸勒索;還有“行商買茶”,商賈盤剝等等。
兩個階級、兩種生活:“朱門歡聲”與“田舍掩扃;“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如飛”等。
農村蕭疏,農民貧困:“松節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櫳”;“屋外陰風吼,臥聽籬頭響”;“租船滿載候開倉”,“尚贏糠覈飽兒郎”等等。
綜上所述,范成大發揚了《詩經·七月》的積極因素,繼承了陶詩的優良傳統,保留王、儲田園詩的有益東西,揚棄了他們詩中無用而有害的糠粃,并吸取了唐、宋“田家詞”一類詩之精華,把兩個系統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已獨特的“田園詩”,躍居我國田園詩典范之高巔。
上一篇:《近代詩歌·黃遵憲·哀旅順》鑒賞
下一篇:《明代詩歌·劉基·四時詩(四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