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企明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南園,是李賀的家園。《南園十三首》是李賀家居昌谷時寫景抒情的一組詩,約作于元和八年(813)春夏之間。這里選取組詩的第五首。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后,中央集權力量受到極大的削弱,發展到元和時代的中期,不服從中央政令的地方藩鎮,在黃河西岸已達五十余州。元和七年,唐憲宗在延英殿聽政,宰相李絳上奏說:“今法令不能及者五十余州,誠陛下焦心銷志,求濟時之略,渠使高枕而臥哉?”(見《新唐書·李絳傳》,《資治通鑒》有同樣的記載)。富有憂患意識的年輕詩人李賀,雖然閑居在家,卻胸懷天下,為嚴重的藩鎮割據局面深深憂慮著,他很想效學漢代班超“投筆從戎”的壯舉,為祖國統一而馳騁疆場,所以揮筆寫下述志詩。
詩的開端兩句,直抒胸臆,很有氣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子漢大丈夫為什么不拿著武器到戰場上去,平定占據著五十余州的叛亂藩鎮呢?吳鉤,彎形的刀,泛指寶刀。沈括《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詩句以當時的歷史真實為背景,表達詩人的豪情壯志,不是空泛的感嘆,很有真實感。三、四句,詩意緊承上文,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強烈情感:“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凌煙閣,是唐太宗表彰功臣的地方,據《大唐新語》記載,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將協助他統一天下的二十四個功臣的象,請著名畫家閻立本畫在凌煙閣上,太宗親自替他們寫贊語,褚遂良題閣。這兩句意謂:請你登上凌煙閣看看,被封為萬戶侯的功臣,有那一個是書生的呢?言外之意,那些受到封建社會里最高褒揚、最高榮寵的功臣們,都曾在沙場上刀光劍影中拼殺,為建立王朝作出特殊貢獻的人,決不會是那些“尋章摘句”、“吟風弄月”的文士,《南園十三首》(其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詩的題旨正好是本詩詩意的繼續和延伸。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為唐王朝作出貢獻的功臣的由衷贊賞,也抒寫了自己希望參加“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戰斗豪情。
這首絕句詩不是用陳述句表情達意,而是用兩個設問句抒寫詩人的情思。前一個設問句,反詰語氣很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氣慨,昂揚的意緒;后一個設問句,深進一層,點明詩人產生豪情的原因,是出于他對社會、國家的強烈責任感,他對功臣的崇敬,他對書生何用的自愧。全詩連用詰問句,情感激越,節奏明快,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形成本詩獨特的藝術風貌。
上一篇:湯高才《南鄉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史乘《南安軍》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