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鸛雀樓:一作鸛鵲樓,唐代名勝之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jì))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高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為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眾,唯王之渙、李益、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此樓后為河水沖沒,因于城角樓留匾以存其跡。后人或以王之渙所詠鸛雀樓即蒲州城西南角樓,殊誤。這首詩為詩人登樓而作。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①。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②。
注釋
①依:沿著。 ②窮:盡。
賞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而望見的景色。寫的景象壯闊,氣勢磅礴,有尺幅萬里之勢,而此樓之高迥,已見于言外。首句寫西望,以“依山”作“盡”的狀語,表現(xiàn)出隨時間推移的動景,時空疊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義,也有“依戀”義。遙望白日依傍綿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愿沉沒,而終于半沉、“盡”沉,這就賦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詩人留戀美好光景的襟懷,也曲曲傳出。次句寫東望,以“入海”作“流”的狀語,表明黃河此刻未“入海”,但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這就賦予黃河以崇高理想,從而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宏偉抱負(fù)。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飛濺起萬點金光,這條黃色巨龍,咆哮著奔向遙遠(yuǎn)的大海,詩人的目光,也被帶到遙遠(yuǎn)的地方。當(dāng)然,大海還是望不見的,而詩人的心,卻早已飛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見海,那該有多好!于是水到渠成,轉(zhuǎn)出三四兩句。
題目是登鸛雀樓,自應(yīng)先敘登樓,如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之類。然而這是五絕,只二十字,必須字字揮發(fā)出最大效應(yīng),因而一開頭便寫樓頭所見。所見之景已極闊大,但詩人猶不自滿,因“欲窮千里目”而“更上一層樓”,登樓之意亦順便點出。構(gòu)思何等精巧!此樓共三層,從結(jié)句看出,首聯(lián)乃一二層所見景象。特留最高層繼續(xù)攀登,讀者的精神境界亦隨之繼續(xù)飛躍。至于“更上一層樓”之后視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寫,也無須再寫,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
后兩句既切鸛雀樓實境,又出于詩人的真實情感,興象玲瓏,非抽象說理,卻蘊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yuǎn);為了眼界更寬,所見更遠(yuǎn),就得層層攀登,向最高處邁進(jìn)。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四句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說它“骨高”,當(dāng)然不錯。但四句皆對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兩組對句各有特點。首聯(lián)屬正名對,以嚴(yán)整的對仗展現(xiàn)雄闊的景象,形式與內(nèi)容高度諧合。然而次聯(lián)如果仍用工對,便無流轉(zhuǎn)之勢,必流于板滯。作者改用流水對,“欲窮”、“更上”回環(huán)呼應(yīng),一氣旋轉(zhuǎn),余味無窮。
上一篇:《唐詩·杜甫·登高》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袁凱·白燕》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