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沁園春》
南金又賦無愁。予曰:丈夫涉世,非心木石,安得無愁時?①顧所愁何如爾。杜子美平生困躓不偶,而嘆老羞卑之言少,愛君憂國之意多,可謂知所愁矣。②若于著衣吃飯,一一未能忘情,此為不知命者。③故用韻以反騷。④
我自無憂,何用攢眉,今憂古憂?嘆風寒楚蜀,百年受病;江分南北,千載歸尤。洛下銅駝,昭陵石馬,物不自愁人替愁。⑤興亡事,向西風把劍,清淚雙流。邊頭,依舊防秋,問諸將君恩酬未酬?⑥悵書生浪說,皇王帝霸;功名已屬,韓岳張劉。⑦不許請纓,猶甚草檄,誰肯種瓜歸故丘?⑧江中蜃,識平生許事,吐氣成樓。⑨
【注釋】 ①涉世:經(jīng)歷世事。非心木石:即心非木石,孰能無情。②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困躓(zhi治):很不順利。不偶:即數(shù)奇,命運不好。古人認為偶數(shù)代表吉利,奇數(shù)代表不吉利。③不知命:不知天命。反用《易經(jīng)·系辭》:“樂天知命故不憂。” ④反騷:有唱反調(diào)的意思。屈原作《離騷》,漢代揚雄認為他悲哀太過分,于是作《反離騷》以吊屈原。這里指作者和南金詞原韻,專詠人不能不愁的觀點,以示與南金詞意有別。⑤洛下銅駝:典出《晉書·索靖傳》,索靖知天下將亂,曾指洛陽皇宮門前的銅駝?wù)f:“會見汝在荊棘耳!”昭陵石馬:“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其陵前有六匹石馬。傳說唐玄宗時,安祿山攻打潼關(guān)。唐軍敗退,忽有神兵助陣,后見昭陵石馬在渾身流汗。⑥防秋:宋時,金人、元人多在秋高馬肥時大舉侵擾,故防止外敵入侵也稱防秋。⑦韓岳張劉:指南宋著名將領(lǐng)韓世忠、岳飛、張浚、劉锜。⑧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漢武帝時終軍出使南越(今廣東、廣西及湖南南部一帶),臨行前向漢武帝要一條長纓,許諾定將南越王拴回。草檄(xi席):檄,古代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種瓜:秦朝東陵侯邵平,亡國后在長安城東種瓜,瓜有五色,甚美。⑨蜃(shen慎):江邊或海邊,因空氣冷熱驟變,光線發(fā)生折射,空中出現(xiàn)樓臺城廓的幻影。古人認為此現(xiàn)象是蜃(大蛤蜊)吐氣而成。
【譯文】 我原本心無憂慮、自在快活,然而何以眉頭緊蹙、憂古傷今呢?悲嘆的是楚蜀江山風雨峭寒,長期受敵侵擾,災(zāi)難重重;憂傷的是祖國大好河山分裂為二,將為后世千載怨責。象“洛下銅駝、昭陵石馬”此類物體本自無愁,而是人情移物,借物寫“愁”。西風蕭瑟,我臨風把劍,遙想千古興亡、禁不住悲從中來,熱淚雙流。邊境線上,戰(zhàn)事依然吃緊,請問諸位將帥:君王之恩有否酬報?我內(nèi)心深處十分惆悵,一些文士書生,只會空談皇王帝霸之學,而建功圖志,則非韓、岳、張、劉諸人不可。我想請纓殺敵,可無門投訴,甚至作隨軍書記也不予許可。而誰又愿象邵平一樣歸隱種瓜、無所建樹?如果江中之蜃知道我胸中的志愿及苦悶,也必定會替我將滿腹愁氣一吐而盡,化為空中層樓。
【總案】 詞人憂心重重,難以釋懷。“愁”情所指,非僅為個人的恩恩怨怨,而是家國民眾的生死存亡。其時國勢衰微,然朝廷內(nèi)外,擅權(quán)有方,御敵無術(shù)。故詞人胸中抱負雖大,卻才無所用。詞以寫“愁”一氣貫注,夾敘夾議,用典用事極為緊湊。上片寫時事艱危,立足言“愁”;下片則抨擊當政者不識賢士。用人不當,誤國殃民,愁中帶“恨”。此詞壯氣充溢,情感激憤,與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等愛國詞堪稱比肩。
上一篇:戴復古《沁園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王沂孫《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