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黎簡·夜將半南望書所見》原文賞析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驚萬丈曙霞紅。遠知何處中宵火,低拜前頭北海風。五嶺三年千里內,多時十室九家空。已憐淚眼啼饑盡,更使無歸作轉蓬。
這首詩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冬天,作者客寓廣東佛山之時。寫所見火災,并即小見大,想到嶺南廣大地區十室九空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所見火災情形。在一個初冬乍冷的夜晚,詩人也許是偶然出戶,只見黑壓壓的烏云布滿天空,到處一片漆黑。忽然,遠處大火沖天,烈焰熊熊,就像天亮時火紅的霞光。詩人突然一驚,明白了這是遠方不知何處半夜失火,釀成如此災害,于是,同情之心軀使著他,低身向從北而來的呼嘯的海風叩拜,希望能降下大雨,止住風勢,使烈火盡快撲滅。這四句從季節、天氣寫到火光,再寫到希望降雨救災,筆墨簡練,又極為生動形象,讀來如身臨其境。第一、二句是互相映襯,前句先寫出初冬乍冷之時,云濃月黑,與第三句的“北海風”聯系起來看,風勢也緊,這真是一個“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未見火起,先已有了陰森恐怖的感覺。后一句作者連用了兩個修辭手法:一是夸張,用“萬丈”來形容火頭之高;二是比喻,用“曙霞”來比火焰之紅。再加上月黑風高的襯托和推助,這突然而起的火災之大,火勢之猛,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遠處大火的映照中,那無邊無際的暗夜,又被襯托得更黑;火生風威,那呼嘯的北海風似乎也更加猛烈。兩句交相映襯,火災在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第一、二句起勢迅猛,第三、四句即就勢而下,作進一步的描寫,但作者又改變了完全直接描寫的手法,暗用了《后漢書·儒林傳》中的典故: “時縣連年火災,(劉昆)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其中“低拜”二字,令人想見當時情狀,作者的虔誠之心和希望降雨止風的迫切愿望,被表現得十分深刻,流露出對災民的深切同情。另外,四句中接連用了 “乍”、“忽”、“何”等虛字,造成一氣流轉之勢,如瓶瀉水,讀來十分自然流暢。
后四句寫由所見火災生發出來的無窮感慨。詩人見到眼前大火,感慨萬千,想起了 “五嶺” (即在廣東與江西、湖南交界處的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等嶺,這里指廣東省)地區三年來連遭各種災患,人民或死或逃,已經十室九空了。大家因為饑餓已經哭干了眼淚,已夠使人不忍心的了,如今又遭此火災,燒光了房屋,無家可歸,那就要像隨風飄轉的蓬草一樣,又要到處流離漂泊了,想到此更加令人傷心。從詩句中,流露出了作者深厚的同情人民之心。后四句之所以要這樣寫,發抒感慨,而不繼續去寫火勢,是因為晚上從遠處觀看,所見的只能是那些,前四句已經表現清楚了,如果勉強再寫,那就無異畫蛇添腳。而頗有經驗的作者深知其中道理,因而后四句宕開筆鋒,以前四句的具體描寫為基礎,來寫自己的思想活動,從而拓展視野,另開新境,給讀者以新的啟示。同時,客觀上也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這樣的處理,那就不是單純地、孤立地只描寫這場火災給災民帶來的痛苦,而是由此夜某處的大火,擴大到了三年來千里之內的廣大地區的各種各樣的災害,從而表現出十室九空的慘絕人寰的情景,給人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感覺。這就把點上的現象與面上的情況聯系了起來,把偶然性的災害與必然性的社會結果相互打通,表現出社會的苦難和時代的苦難,從更深的層次上揭示了社會的瘡痍,暴露了所謂“乾隆盛世”的黑暗統治,為我們今天認識當時的社會,提供了一份生動形象而又充滿詩人激情的材料。至于詩中表露的對民生多艱的同情,充滿了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激動著讀者的心靈。從形式上看,后四句也有不同于前四句之處。“五嶺”二句,對偶工巧,其中每句嵌以三個數字(“多”字不是具體數字,但也含有數字意味,是轉對),更顯得精致。不過這一聯卻并不纖巧。一方面,是因為全詩的句子大多有勁峭之感,從總體效果上看,筆力仍然不弱。另一方面,是因為兩句中包括的內容,是極其豐富而又沉重的,因而并不單薄。作者恰到好處的運用,反倒豐富了全詩的表現手法。另外,最后一句“更使無歸作轉蓬”,通過“無歸”二字,把詩意綰結到前面對火災的描寫上,補足前意,留下余味,給人以更多的深思的余地。這在結構上也顯得謹嚴,渾然一體。
上一篇:古詩《納蘭性德·填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曹學佺·夜泊彭山江口》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