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仙芝《五言詩·渡揚子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原詩今譯】
船兒隨波流蕩,我放目晚秋的風景,
天和波相照,揚子江兩岸格外明凈。
向北看,茂密的林木掩映著揚子驛,
向南望,起伏的山岡環抱著潤州城。
海邊地帶呀,是那么的幽暗、靜謐,
北風呼呼地吹來,江面上頓變寒冷。
又聽到那楓樹葉兒淅淅瀝瀝地落下,
悲涼的秋聲呀,伴著我旅況的凄清。
【鑒賞提示】
宋代文學批評家嚴羽在談到寫詩之忌時說: “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滄浪詩話》)假如我們用嚴羽的這個標準去衡量一下丁仙芝寫的這首《渡揚子江》,似乎它確實有點兒“語直”“意淺”,“脈露”的味道:詩中的每句話都那么淺顯易懂,直露無余;詩中所表現的無非就是作者泛舟揚子江時見到的一點兒景色,既沒有什么引人入勝之處,也沒有特別出人意料的地方……然而,讀完了這首平淡無奇的小詩之后,我們的心卻似乎被什么東西吸引著,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詩的前四句。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畔明”。作者的詩題既然是“渡揚子江”,所以詩的一開頭就直寫江中所見,把讀者一下子帶到了“空波兩畔明”的江中。“桂楫”,即桂樹之楫,謂船槳的華美,意在突出自己志趣高潔。句末的“望”字,既領起下文,又表現出自己在泛舟中流時的閑適態度。“空波兩畔明”,承接上文,極寫舟中作“望”見的美景。“空波”乃天空與水波;“兩畔”,指揚子江兩岸,一個“明”字,把所有這些東西都置于明澄潔美的氣氛中,江天一色,兩岸芳草萋萋,秀木成蔭,一幅多么美的圖畫啊!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引導讀者不斷加深、擴大眼前的美景:“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揚子驛”,故址在今江蘇江都縣南,“潤州城”,即今江蘇鎮江市,兩地相距百里之遙,而在作者筆下卻顯得倏忽之間便可到達,這既寫出了作者所乘的舟之快,同時也有力地襯托出作者心情舒適開朗,興致勃勃。“林開”、“山出”四字,用的是擬人手法,似乎旅途中,茂密的森林突然為“揚子驛”而敞開一席之地,秀美的青山突然托出了潤州城的樓亭瓦舍。這樣,聯系前句中“空波兩畔明”的景觀,那么,從揚子驛到潤州城,除了水天相接之外,更有青山茂林、古驛大都相送。百里旅途,百里畫廊,真可謂“人在圖畫中”了!
我們再來看詩的后四句。——正當作者興致勃勃地泛舟中流的時候,正當讀者為詩中的美景陶醉的時候,突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作者出其不意地來了這樣一筆:“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美好的景物頓時間消失殆盡,眼前竟出現了一片凄涼破敗的景象: 沿海地帶是那么的幽暗靜謐,生命仿佛都凝固了,只有無情的北風在呼呼地刮著;江面頓然變冷,使人感到好像是到了冬天。這還不算,作者在“楓葉下”前還有意加了一個“更聞”,加重強調變化的突然,情景的凄慘。本來,風卷殘葉,朔風嗚咽已經使人不堪忍受,可作者至此還不肯罷手,又加上“淅瀝度秋聲”句,淅淅瀝瀝的秋雨也仿佛像追魂兒似的跟來了,……此刻,海邊的幽暗、靜謐的氣氛突然被打破,風聲、雨聲、楓葉下落的沙沙聲一陣一緊似一陣,一聲比一聲更凄慘,更讓人難以忍受,而作者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了全詩。
讀至此,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作者要在短短的八句詩中創造出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境界,其用意何在呢?其實,假如我們能結合詩題“渡揚子江”來想的話,那問題就很容易明白了。既然是“渡江”,那情況就很可能千變萬化。作者正是緊緊地抓住了這個客觀事實來構思的: 渡揚子江時的景物既然能倏忽變化,人生的旅途如此漫長,又何嘗不能出現千變萬化的情況呢? 人生的韻味兒尚且在這神鬼莫測的變化之中,那么,這首小詩的韻味兒不也正在于此嗎?
上一篇:高翥《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徐元杰《七言詩·湖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